民生在线(mszxian.cn) 张静 讯:斗转星移、日新月异,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摆脱贫穷、解决温饱、奔向小康,经历成长与烦恼,如何担负起时代赋予的振兴使命?怎样激活乡村活力?在红河镇走大田、串大棚,领略今昔变化,感受映照在村民脸上的喜悦与幸福。
从“荒滩涂”到“聚宝盆”
星沉日落、云卷云舒,变化就是如此之快。
白浪河依旧静静流淌,广袤原野升腾起新的希望。原来坑坑洼洼、沟沟坎坎的荒岭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映入眼帘的则是一排排鳞次栉比、密如琴弦的薄膜高温大棚。
这,当然离不开红河人民的大局谋划与沉稳落子。
聚焦脱贫攻坚、“双招双引”和工商资本下乡,奋力打造乡村振兴的“样板工程”,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坚持大片区开发理念,构建当下全新的现代农业产业新业态,让资金、土地、科技、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大片区汇集。
当前,宅科片区,红河镇白浪绿苑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区已勾勒成形:集现代农业、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等为一体,是全镇乡村振兴的先行区、示范区,园区涵盖5个行政村(20多个村),5个田园综合体,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扶贫产业园和多个扶贫项目区。
荣华环水岭田园综合体一期工程投产达效、桃花源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
与此同时,平原片区以花菇小镇项目为主的特色种植休闲旅游区全面建设。朱汉片区以福龙马术庄园为主的特色养殖、高端休闲娱乐以及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农业示范区初现雏形。红河片区发挥三产业态丰富优势,依托乐港、四季丰等农业龙头企业,整合凤凰岭果蔬、红河大姜、花生等优质资源,着力打造建设工业集聚区、城镇发展核心区、乡村振兴全产业链融合区。
变,写在土地上,更扎根在百姓心田。
近日,即便天寒地冻,走进荣华环水岭田园综合体高温大棚内,却是一片丰收累累的硕果。时下正值草莓、西红柿、黄瓜等果蔬开花结果期,55岁上皂户的刘大姨正忙着田间管理。
园区管理员张晓娇告诉记者,园区务工的大都来自上皂户村、蔡家河村等附近村子,有很多是贫困群众,比如上皂户村的贫困群众杨增全的媳妇就在这里帮忙,上皂户村一年四季都来这里打工的大约有10多个。
截至目前,该项目被纳入农综区重点项目,仅这一个项目,就带动了周边14个村集体和群众增收80多万元。昔日的贫瘠“荒滩涂”正在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蜕变。
从“东南飞”到“凤还巢”
曾几何时,大批年轻人背井离乡外出闯荡,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潮中,一批批农民工积极响应政策加入到返乡创业的大军,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带来力量。陶国涛就是红河镇众多返乡创业者之一。
寒风凛冽,位于大庄皋村的益农瓜菜合作社高温大棚却温暖如春。葱葱茏茏的绿叶间,青里透黄的草莓西红柿,成团成簇,散发清香。他正忙着与红河镇农学博士站站长张培交流种植技术。
由于他种的水果型西红柿口感好、品质过硬,4个棚,每天采摘近300斤,发往周边县市区还有上海、深圳等地,供不应求。订单多,自然就忙,三年来,夫妻二人从一年回本到两年打拼,也算是苦尽甘来。
“走,返乡去”。3年前这一果断行动的情形,陶国涛记忆犹新,“当初就想回来干,正好村里正在发展合作社,多亏村党支部书记陶国东的帮忙,流转土地、帮助贷款,没少操心。”
“很感谢农学博士站工作人员,这些年,他们经常下来指点技术,无论种西瓜还是西红柿,新的种植技术切实提升了果蔬品质,也转变了我的观念,更加坚定了以后发展的信心。”
从“门外汉”到会栽培,从门路少到善经营,年收入30多万,他经历了“归乡者”到“新农人”的华丽转身。
沿朱红路驱车南行,目极道路两旁,高高的杨树叉上,星星点点的喜鹊巢穴为寂寥清冷的冬季增添了几分乐趣。
正像喜鹊一样,安家落户、向阳而居,家乡始终是最温暖、最贴心的“窝”。目前,本村已有6对夫妻像陶国涛一样,加入合作社,大显身手,红河镇一个又一个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兴职业农民正破茧而出;一支又一支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正发展壮大。
围绕“如何引凤”,红河镇党委书记王建书坦言,产业强了,家底厚了,他们自然愿意回来了。发力“双招双引”和工商资本下乡,坚持农业“大片区”发展理念,走农业园区规模化、集聚化、品牌化的新路子,吸引合作社加入,消除他们单打独斗的顾虑,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切实调动起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热情与积极性。
柳暗花明,风光无限。寄托着浓浓乡愁,憧憬着诗与远方,和着乡村振兴的“交响乐”,砥砺前行的红河人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步履铿锵、高歌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