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7月18日电 (万鹏、吴兆飞)闻“汛”而动,使命催征,刻不容缓。7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救灾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防汛救灾工作十分重要。”当前,全国防汛进入“七下八上”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全党全国上下防汛工作作出最强动员。 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此关键时期,各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应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工作部署落到实处?为此,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采访了多名专家学者,解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深意。 心系五个“安全”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汛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责任。防汛对各地各部门来说,是一场大考,既考验防灾救灾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也考验责任担当和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汛救灾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为防汛救灾提供了重要遵循。 防汛工作事关全局。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教授洪向华表示,这五个“安全”都和防汛救灾密切相关。防汛救灾工作做得好就能避免或者减少人员伤亡和人民群众财产的损失;就能保证秋粮丰收,维护粮食安全;就能维护经济良好运行,保证经济安全;就能维护社会安定,保证社会安全;就能维护国家政权稳定,保证国家安全。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贯穿习近平总书记防汛工作讲话和指示的始终,饱含着人民领袖对人民的深情与担当。近期,面对南方地区的汛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 “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科学部署和重要指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时刻绷紧防汛安全弦,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重要理念落到实处,突出防汛重点,加强科学调度,将责任落实到防汛救灾的实际行动中,以确保扎实做好防汛救灾工作,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郑敬斌在采访中告诉记者。 “汛情涉及人民安危冷暖,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作为执政理念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最大的依靠,党和人民有着打不断、拆不散的血肉联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研究智库助理研究员马峰谈到,防汛工作还在继续,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粮食、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安全工作,把工作做实做细,不留工作“死角”,将经济社会发展、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统筹起来,在防汛工作第一线检验初心使命。 宁可备而不用 不可用时无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有关地区都要做好预案准备、队伍准备、物资准备、蓄滞洪区运用准备,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 马峰认为,遇事有备方能战而胜之,这是基本的前提条件,不能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试错,要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在具体的实践中发挥好国家治理的效能优势,给人民以安全感,维护好社会稳定的大局,为圆满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各项重点任务保驾护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力,为“十四五”开局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未雨绸缪,下好防汛“先手棋”,方能牢牢握紧防汛主动权。敢打头阵、主动担当,筑牢防汛“安全堤”,坚守抗洪主战场,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体责任,各方必须紧绷防汛这根弦,把洪涝灾害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郑敬斌认为,做好防汛各项准备工作要求相关部门筑牢底线思维,面对汛情应当从坏处准备,立足防大汛、救大灾,充分估计防汛救灾过程中的各种困难,设计科学周密的防汛救灾措施,从而抓实抓细防汛救灾工作,争取防汛救灾最好结果,确保各地安全度汛。 防患于未然,责任重于泰山。每一场灾害既是对应急管理的大考,也是对日常工作的检验。打好防汛“主动仗”,要求各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以临阵拒敌的紧迫感、闻“汛”而动的责任感抓实抓细防汛救灾各项措施,不打无准备之仗,让党旗在防汛救灾第一线高高飘扬。 洪向华表示,做好防汛工作需要战略思维。一方面要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站在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防汛救灾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一项关系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的重要工作,不能马虎和松懈。另一方面,要超前谋划,做好防汛救灾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相应的准备工作。此外,做好防汛工作还需要树立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在汛期来临之前要保持高度警惕,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做好相应准备,做到防微杜渐,有备无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