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在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通和水产养殖基地,养殖人员正在给池塘里的海参投放海泥,远处的一些海参池塘正在修整,车辆穿梭,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
“正常情况下,每亩池塘可产生态海参150斤以上,养殖前景十分可观。”当天,山东通和水产有限公司副经理崔青山指着爬满海参的池塘,自信满满地说道。
作为东营市陆海统筹面积最大的海洋渔业企业。山东通和水产有限公司拥有确权海域150000亩,苗种繁育中心35000平方米,养成基地5600亩。年产贝类30000余吨、海参300余吨、对虾500余吨等。现在,正值风暖水活季节,该公司抢抓时机,海水养殖、工厂化养殖已开足马力,全面复工复产。
为克服疫情的影响,推动全区海洋渔业经济的发展。今年以来,河口区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精准服务,科学防控,努力帮助企业克服“销售难、用工难、技术荒”等重点难点问题,全力推进全区海洋渔业企业全面复工达产。针对“销售难”的问题,通过多方协调,帮助有关企业销售滞销对虾五万多斤;针对“用工难”的问题,帮助企业制订了“点对点”员工返岗方案,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针对渔业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存在的“技术荒”难题,邀请渔业领域专家开展了线上线下指导服务,线上用好“渔业通”和云上智农平台,举办疫情预防、产品供销、病虫害防治等领域直播服务课堂20余场次,受益渔民500余人次。线下组织中科院、海洋生物研究院等专家深入全区10余家重点渔业企业开展春季渔业生产技术指导,围绕刺参育苗选育、鲍鱼试验、工厂化对虾养殖等方面提供了个性化服务,“精准滴灌”帮助渔业企业复工复产。
目前,全区渔业企业复工复产率达90%以上,渔业生产秩序稳步恢复。同时,通过市场化引导,促进了全区水产养殖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全区水产增养殖向着名优、健康、生态方向发展,有效地激活了河口区水产养殖的“一池春水”。(郝立水 王金涛 杨少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