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草原风光。丁志军摄
草原上自由欢快的小动物。丁志军摄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南北朝民歌所描述的地方,就位于如今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呼和浩特别称青城,是蒙古语“青色的城”的简称。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率先实施数字化生态修复技术,让敕勒川焕发了新颜。 百里生态长廊美不胜收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从包头沿京藏高速进入呼和浩特地界,你会立即被美丽的风景所包围。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敕勒川文化旅游区,2014年投入运营。这里背靠阴山,拥抱黄河,占地100多平方公里。初春时节,山上杏花遍地,山下绿草青青,远处碧波涟涟,一幅幅美景令人陶醉。景区循环播放的《敕勒歌》,带人走进历史的岁月。 为恢复《敕勒歌》描述的美景,当地群众积极响应退耕还草政策,恢复草原生态。 景区内的哈素海湿地,由黄河自然冲击形成,号称“大青山之肾”,这里蓄存的水源,改变了周边的生态。为了保护好这片湿地,周边群众种地不施化肥,养牛不留粪,实施严格的科学种养。 不仅是景区,呼和浩特市还对大青山整体进行了全面治理。 曾经由于管理不善,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内工矿企业无序开发问题突出,到处被挖得千疮百孔。从2015年起,呼和浩特市下决心对大青山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和恢复治理。当年,关停了6家矿山企业。2016年,把100余家矿山企业彻底关停。 车行至新城区哈拉更村哈拉更沟,还能看到当年采石场作业的痕迹,但新生植被已将山体覆盖,成群的飞鸟成了这里的新主人。 随行的一位当地人,边指路边说:“以前这个季节,到处都是风沙肆虐,如今一切静悄悄的,仿佛能听得到植物生长的声音。” 行走在大青山前坡的生态路上,路边林木茂密。“这条路环绕青城市区,是我们依托大青山打造的百里生态长廊。”市林业部门负责人介绍说,“我们把大青山和市区连接起来,让市民们享受到生态变化带来的福利。”一到周末,生态路就成了欢乐的海洋,骑自行车的、踢球的……人们纷纷来这里休闲度假。 位于大青山自然保护区腹地的大青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让大青山的美丽风景触手可得。这条由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认证的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是国家体育总局在西北地区打造的示范工程。 “我们不仅要把大青山的生态治理好,还要坚持把‘绿色’融入社会发展全过程。”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包钢介绍,“今年,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我们规划建设500个口袋公园,让城市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园’,把更多生态福利送到百姓身边。” 2021年以来,呼和浩特市强化黄河流域生态管控,完成沿黄生态长廊道建设26万亩,实施大小黑河、浑河、乌素图河等河道治理,大青山周边生态越来越好。继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后,呼和浩特在2021年又获评“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万亩草原见证改造奇迹 距呼和浩特市机场、高铁站不到10公里,有一片占地约3万亩的草原,是距离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最近的草原。 10年前,这里是一片乱石滩,一些不法砂石贩子把这里挖得惨不忍睹。2011年,呼和浩特在规划大青山整体治理方案时,把这块区域作为重点整治区域。 如何在石头滩上种草?新城区政府谋划了一个长远发展方案,把大青山前坡规划为生态产业发展区域,请来蒙草生态研究院,为其孵化生态产业提供扶持。 选对种子,种对地方。一年大变化,三年彻底变了样。经过努力,石头上长出了60多种生命力顽强的牧草,创造了生态改造奇迹。 “称这里为‘最美草原’一点不为过。”蒙草生态研究院院长王召明介绍,“我们应用了不少新技术,把内蒙古最优质的种质资源都试种在这里,把这里变成了一个草原植物基因库。” 这里不仅有草原,还有花海。一到夏季,各种花卉争芳斗艳。“大自然赐给内蒙古的珍贵植物物种,我们得把它们保护起来,让草原儿女增进对草原的了解,激发他们对草原的热爱。”蒙草生态研究院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当你漫步这片草原,会被许多没有见过的花儿迷住。我们每年都在更新这里的植物物种,很多是内蒙古草原上的自有品种,蓝色的串串是马鞭草、红色的鲜花是山丹丹花。” 优美的环境派上了用场。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庆的主会场设在这里,全国最大的蒙古包会议中心也建到了这里。 盛夏时节,漫步于万亩草原,青山为幕,绿草为台,清澈的湖泊与洁白的蒙古包交相辉映,如诗如画的美景,就像一幅现代版的《敕勒歌》画卷。 2020年9月,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公布,内蒙古敕勒川草原成为首批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 好生态带旺生态产业 万亩草原的成功改造,给呼和浩特市发展生态产业以信心。呼和浩特过去是著名的乳都,蒙牛、伊利等知名乳品企业都生长在这里,蒙草生态环境集团的崛起让他们调整了发展战略。2021年,呼和浩特市政府提出种好“一棵草”、做强“一杯奶”、打造草原都市的发展理念。 距离敕勒川草原8公里处,有一个蒙草种业中心,这里是内蒙古草原生态修复的“智慧大脑”。呼和浩特市市长贺海东介绍说:“这里也是生态产业的孵化基地,我们内蒙古的草,不仅要优化内蒙古的生态,还要服务于全国的生态建设甚至全世界生态产业。” 这里有一个8000平方米的乡土物种种质资源库,收集储存种质资源4.8万份,标本12万份,土壤140万份。 这些种质资源成为提升内蒙古草原草种繁育、驯化水平的“宝库”。哪些种子最适合在哪种土壤生长,哪些种子生命力强,一目了然。 在种业中心门口,有一条由小草铺就的小路。“欢迎踩踏”四个字格外引人注意。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不怕踩踏的草品种,叫走路草坪,我们还有不怕车碾压的停车场草、不怕寒冷的四季常青草,都受到市场欢迎。” “买来的种子能种出一块草坪,种不出大草原。”王召明说,“我们不仅研发出了好种子,还研发出好的种植模式和数字管理平台,为保护内蒙古13.2亿亩草原提供了技术支撑。” 走进“小草数字指挥中心”,在大屏幕前随便点击内蒙古一个地方,会立即呈现出这个地方的生态数据,包括气候变化、土壤成分、植被情况、种植须知,应有尽有,还能给出修复方案。 “我们的生态数据精确到每0.5平方公里,为内蒙古的农牧民生产生活提供保障,给生态建设提供依据。数据在手,修复不愁。”工作人员介绍说,“从2012年到现在,我们对大青山周边生态变化了如指掌。哪里的生态弱化了,我们就及时制定修复方案。” 近年来,内蒙古的重大生态修复项目也留下了蒙草生态研究院的身影——乌海矿区灭火工程、河套地区盐碱地治理、乌梁素海水污染治理、岱海水环境生态监测、扎赉诺尔百年露天矿生态修复、科尔沁草原沙漠化改良…… 一棵小草能“走”多远?看,蒙草生态环境集团从呼和浩特起步,陆续在新疆、西藏、青海、陕西、云南等地开设研究院,2021年还应邀在阿联酋建立研究院,带着生态修复技术走出国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