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一年了,去年这个时候,我刚结束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借调返回基层工作。”河北省衡水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支队综合科副科长穆晓增介绍道。在之后一年多时间里,他结合借调时学习到的经验,将普法融入执法全过程,工作越发得心应手。 借调锻炼 提升法治意识 2022年5月,穆晓增被借调至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期里,他起草了生态环境部2023年法治建设工作情况和2024年重点工作建议、生态环境部“八五”普法规划中期实施情况的报告等多个重要文件。 2023年5月,穆晓增陪同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原司长别涛赴陕西和四川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当听取当地执法人员工作经验汇报时,穆晓增总是不自觉将场景带入本地实践,思考自己会如何处理,对比不同区域不同执法方式的优缺点。 在调研过程中,穆晓增发现,部分违法行为不是企业故意而为之,或是因不知法,采取习惯性做法导致违法;或错误理解法律规定,企业运营出现法律风险;也或是因企业内部管理不善,催生违法行为。因此,普法工作在生态环境领域至关重要。 “普法是提升企业和个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关键手段,通过普及法律知识,能让企业和个人清楚认识到自身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权利和义务,从而自觉规范行为,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尤其对于企业,普法能增强其法律责任意识,促使企业主动改进生产工艺,降低污染,实现绿色发展。”穆晓增说。
有的放矢,针对性普法 普法的根本目的,是知法学法用法,提高依法治企能力。 组织开展专题式普法。在工作中,穆晓增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开展专题普法活动。例如,对于制造业企业,重点宣传《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及排污许可制度等内容;对于餐饮等服务业企业,重点宣传餐饮油烟排放标准、《水污染防治法》等内容。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普法方案,提高普法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借助典型案例开展“以案说法”。穆晓增与同事们每月梳理汇总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新法规新领域新划转职能案件、涉及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建设项目自主验收弄虚作假领域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警示教育等方式,在主流媒体发布进行公示,增强企业守法意识,引导企业自觉守法、主动治污,消除环境污染隐患。 免罚慎罚,企业自觉守法 目前,中央要求严格规范涉企检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在此背景下,执法帮扶及普法等工作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助力经济发展? “执法和普法是生态环境系统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穆晓增说。 在“双随机、一公开”日常执法检查过程中,穆晓增和同事们在检查的同时,对企业开展现场帮扶,面对面给企业解读企业关注的重点法律条款和容易忽视的法律条款,帮助企业吃透、弄懂需要严格遵守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推行柔性执法。综合运用指导帮扶、行政建议等方式,教育引导企业自觉守法,提高企业的合规意识和管理水平。如,对于企业的轻微违法行为,以教育整改为主,慎用行政处罚。 实施精准检查。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精准识别存在违法风险的企业,实现精准执法,减少不必要的检查,避免对合规企业的过度干扰。对于重点行业和高风险企业,在加大检查力度的同时,要确保检查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在广泛开展生态环境法治普法宣传后,穆晓增发现,企业和个人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