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永康市唐先镇是“中国红富士葡萄之乡”,每年葡萄剪枝产生秸秆约1500吨。过去,对这些秸秆普遍采取露天焚烧方式,给环境造成较大压力。对此,有关部门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2017年在全省率先提出“秸秆换肥”模式,成功打通“农户—收贮方—政府”三方利益链条,让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财富。 笔者了解到,经过多年运行调试,永康市“秸秆换肥”收储运体系不断完善,建成了涵盖中心、区域网点、村级收集点三级的工作网络。收集秸秆的种类也从原来单一的葡萄枝,扩展到柿、桑、桃、梨等果枝,大大减轻了秸秆禁烧工作的压力。 秸秆从农户收上来后,首先进行粉碎,然后加入猪粪,经过一段时间发酵后就变成了有机肥。在永康市,1公斤秸秆能换1公斤有机肥,这些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肥度,促进葡萄生长,每年每亩减少40%左右的用肥成本。现在又对有机肥生产企业进行了改造提升,形成了年收集秸秆3000吨、年产商品有机肥1万吨的规模。 农作物生长成熟后,一半是籽实,一半是秸秆。如果秸秆能有效还田,其生长所吸收的营养物质就能重新回到农田维持地力,从而减少下一茬种植化肥的施用。但秸秆直接还田往往不现实,主要是粉碎困难,以及腐烂有一个过程。永康市的“秸秆换肥”做法很有推广价值,其收集秸秆后,与养殖粪污混合、快腐,变成有机肥再回田,一举解决了秸秆和养殖粪污处理两个难题。 对于永康模式,从经济角度分析,农户总体是可以接受的,他们将秸秆送出,取回有机肥,虽然存在运费问题,但减少了部分购买化肥的开支,不会太计较。然而,对有机肥生产企业,是无法实现保本运行的,其唯一的收费来源是养殖粪污,养殖户委托处理,应交纳一定的服务费,其余则需要靠财政补贴。对此,需要科学决策,防治大气污染总是要投入的,不仅要巡查、监管,支持产业发展同样重要。 秸秆饲料、肥料、燃料等“五化”路径都是可行的,各地应结合实际,分析每一条路径可以消化多少,这样吃干榨尽本地产生的秸秆,减少外运量,降低全社会成本。各种路径消化秸秆后,其最终剩余物以还田为宜,避免秸秆中含有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单向流失,保持土壤肥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