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交替,行走在“塞上驼城”,抬头仰望,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榆林蓝”已成为常态;目光所及,到处绿意葱茏,繁花似锦,一望无垠的毛乌素沙漠被绿色覆盖,有了“榆林绿”的称赞。 陕西省榆林市持续刷新生态“高颜值”的背后,离不开榆林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的精心指导,更离不开榆林市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勇于亮剑、重拳出击。 直面难题,持续补齐短板。榆林地处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五省(区)交界中国能源“金三角”核心区,是“西煤东运”的核心腹地、“西气东输”的重要源头、“西电东送”的主要起点。 作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榆林资源及能源开发企业众多,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形势异常严峻,环境监察任务异常繁重。 榆林市分管生态环境的副市长徐刚对当前榆林环境执法工作有着清晰的认知。在他看来,榆林环境执法“开门红”促进了工作的“满堂彩”,斩获不凡成绩的同时,一些问题短板和薄弱环节依然存在。徐刚认为,榆林与“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监管任务与监管力量不匹配的矛盾十分突出,一些问题监管还不到位。 “我们的监管难度比较大。”榆林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贺峰介绍,榆林产业以重化工为主,重点企业排污口占到陕西省的1/3,企业分布比较分散,东西跨度较大,同时,油气井4万多口,油气管线2万多公里,没有专业环境应急机构和队伍,应急能力不足导致环境风险防范压力大。“人手不足,‘小马拉大车’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榆林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王国强说,“环境执法队伍仅有174人,占全省的7%,而监管任务是全省的1/4,按照任务量来计算,人员缺口达1000多人。” 随着环境治理现代化和智能化步伐加快,对执法人员业务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例如,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并联网就是充分利用在线设施24小时在岗的‘警察’监督企业。如果执法人员去企业检查,不会查在线设施,就找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榆林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刘瑜说。 苦练内功,提升执法效能 近年来,榆林市生态环境系统以铁的纪律、铁的作风、铁的执法,保障“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的绝对胜利,努力实现环境质量各项指标保先争优。王国强表示,去年,榆林市环境行政罚款1.17亿元,较2020年翻了一番,地级市中位列全国第十、西部第一。 去年,榆林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支队执法深度、广度、力度全方位加强,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7156人(次),检查企业7280家(次),制作并上传各类检查笔录达5601条,处理污染源自动监控超标电子督办5459次,行政处罚案件913件,处罚金额1.17亿元。同时,全市四个配套办法按日计罚6件、查封扣押36件、停产限制产12件、移送拘留16件,执法监管成效明显。斗争异常艰辛,成绩来之不易。那么,这支队伍是如何苦练内功,提升执法效能的? 榆林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赵振华介绍,榆林市以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活动为契机,围绕“全年练兵、全员练兵、全过程练兵”主线,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队伍建设,着力打造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铁军。 通过学习练兵营造“比学赶帮超”良好氛围,实战练兵展现执法铁军风采,帮扶练兵开展现场帮扶指导工作,评审练兵形成案卷评查长效机制,交叉练兵开展跨区域执法检查。赵振华说:“多种练兵方式让执法人员在实践中互相学习,积累经验,进一步提升了业务水平和执法技能,形成上下联动的良好局面。” 针对生态环境执法干部队伍调整较慢较少的实际,榆林市生态环境局还注重选拔培养年轻干部。榆林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高光耀表示,通过全面盘活系统人才资源,重用80后,起用90后,一大批年轻有为、担当作为的干部走上关键岗位。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一支全面过硬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2021年,榆林市生态环境局制定了领导干部轮岗交流管理办法,将分局局长、副局长、执法队长等人员,在县与县之间进行适当调整,有效遏制“岗位固化”“关系固化”“利益固化”导致人情执法的问题。 执法工作中着力实现红旗飘飘、绿盾榆林,榆林市生态环境局督察专员慕嘉炜介绍,榆林市生态环境局机关党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入推行“党建+”模式,从激活动力、鼓励担当、增强本领入手,攻坚“不愿落实”“不敢落实”和“不会落实”问题。 为了进一步规范执法案件的法制审核工作,2021年,榆林市生态环境局成立了行政处罚立案审查委员会和案件审查委员会。榆林市纪委监委派驻榆林市生态环境局纪检组长姜良生表示,50万元以上的行政处罚,纪检干部全程参与,全程监督,全程研判。 榆林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蔺起梅介绍,榆林市生态环境局对涉嫌环境违法行为是否立案进行初步审查,对重大执法案件集体研究。开展了2期全市生态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案件评审会,完善了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标准,规范了行政执法文书,为筑牢依法监管打下坚实基础。 在实战中追赶超越,学以致用见成效。榆林市局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全国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在全省生态环境执法监测联合比武中勇夺煤化工组第一,绥德分局被省生态环境厅评为全省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先进集体。2人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全国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个人,先后有18人受到省生态环境厅通报表彰。
增强执法精准度,压实属地责任 “空天地”一体化、走航车、红外热成像仪……等高科技在榆林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中“出镜率”越来越高,已然成为“明星”装备、执法利器。 榆林市环境监测总站站长任文祥介绍,榆林市生态环境局将环境监测与环境执法工作并为左右手,切实做好各项监测任务,扎实推进监测能力现代化。 榆林市生态环境局的“空天地”一体化综合管控平台大屏幕上,不停地滚动着榆林中心城区14个街道办事处和全市重点乡镇、重点工业园区的各项污染物实时监测数据,工作人员认真做着记录…… 据悉,这套“空天地”大气污染综合管控平台,总投入1.8亿元。对“空”,它在东沙、西沙和开发区搭载了3台半径为5公里的激光扫描雷达,进行大气环境实时扫描监测;对“天”,与地面铁塔相结合,在铁塔上安装315个污染源高空瞭望点,37倍高清放大,360度无死角实时监测;对“地”,不仅建设了覆盖乡镇、工业园区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还在市区部分出租车上搭载空气质量监测设备,让出租车成为大气污染监测的“移动密探”。 榆林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冯学付指着屏幕上的信息介绍,有了这套系统,可以对全市所有城区、工业园区和重点乡镇大气污染进行实时监测,实现“预警、转办、核查、处理、反馈”闭环管理。 榆林市大气污染治理中心工作人员樊凯表示,管控平台实行每天24小时值守和“闭环处理制度”,管控平台指挥调度中心任务派发与处置进行“双轨”运行制度,实现企业污染数据、空气质量数据、环境执法的信息联动和污染事件闭环处置的市、县、乡、企4级任务联动,发现污染问题时通过网格化运行系统及时将任务下达至乡镇、街办和村一级,打通污染处置的“最后一公里”。 管控平台成为榆林的“千里眼”,让污染物无处遁形。自运行以来累计预警15万次,发现污染问题165起,全部及时交办县(市、区)限时解决,处置率达到100%。 “原来,我们在陕西省的排名比较靠后,现在始终处于第一方阵。去年,中心城区优良天数新标准实施以来最多,PM2.5改善幅度全省第一,综合指数改善幅度全省第二,11县区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标。”榆林市大气污染治理中心主任高凌骄傲地说。 榆林市生态环境局督察专员李强介绍,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榆林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研究制定了《榆林市国考断面市县两级包抓责任网》,推进国考断面“一断一策”治理,黄河干支流229个问题排口全部完成整治,13个国考断面年均水质达标。 榆林市用好生态环境保护党政责任网,客观公正记录实绩档案、业绩档案和正负面清单。同时,预计8月底前建成全市重点企业主体责任网,并实行分级分类管控措施,提高监管效率。 精准把脉,解决企业困惑 环境执法不讲“人情”,但并不意味没有人情味。榆林市生态环境局督察专员王东表示,榆林市生态环境局全面打造“刚性执法”与“柔性服务”并行,秉承着有温度的执法理念,对企业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帮扶指导,促进发展。 去年,榆林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5个业务科室分片对全市12个县、市、区和两个重点工业园区进行工作帮扶和指导,及时提醒预警,引导专业机构为企业提供精细化环境管理服务,帮助企业提升环境风险管理能力。 常年奋战在一线的榆林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高飞讲起自己的故事。一次,他和同事去一家发电厂检查,企业主苦恼地说:“我们一年为环保脱硝喷氨水需要13000多吨,花费1000多万元。”凭借丰富的经验,高飞觉得,从企业发电机组功率来看,正常脱硝用不了这么多的氨水。 “情况发在相关技术专家的微信群中,不少专家纷纷帮忙探讨分析。”高飞向企业推荐了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实地排查后发现,原来是喷枪嘴全烧坏了。 问题解决后,企业每年节约近1万吨氨水,价值700多万元。企业主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对支队现场帮扶指导行为给予高度评价。 一旁的榆林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科长贺腾飞也讲述了他在帮扶工作中的经历。 家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企业运行初期总是排放不达标,执法人员和企业管理者都很头疼。贺腾飞留心着这个问题,在外出调研考察时找到了答案。“一是燃烧不充分,风口太小了,导致氧气供氧不足,燃烧量上不去;二是企业垃圾量有限,‘吃不饱’;三是垃圾焚烧飞灰的去向问题。”贺腾飞介绍,在执法人员的帮扶下,这些问题全部得到妥善解决,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需下灵药,这考验着执法人员的责任担当和管理智慧。“帮扶”二字,旨在既精准发现问题,又增强服务意识,帮助企业解决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问题。 对于企业而言,帮扶措施给他们注入了“活力”,增强了风险抵御能力,提振了生产信心和投资信心。2021年,榆林市生态环境局现场帮扶指导企业120家(次),生态环境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绘就蓝图,实干成就未来 蓝图绘就,使命在肩,保护生态环境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支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生态环保执法铁军,也紧锣密鼓地部署下一步的行动。 高光耀表示,2022年,榆林市生态环境执法要从“环境执法是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是群众环境权益的捍卫者、是生态安全的守护者、是环保形象的塑造者”的高度来提升认识。“我们将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进一步突出依法执法、精准执法、科学执法,保持力度只增不减、要求只紧不松,真抓实干,用高水平的执法监管助力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保障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榆林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副队长纪聿功介绍,榆林市生态环境执法要在“真”上求作为,强化监测与执法联动,以监测数据“真”、推动环境执法“严”。在“抓”上见行动,加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排污许可和信用评价衔接,一抓到底,以强大的震慑倒逼企业自觉守法。在“实”上求突破,持续开展环境执法大练兵,突出实训、实战、实效,全面提升执法队伍能力水平。在“干”上下功夫,今年建成企业主体责任网并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综合运用随机抽查、交叉检查、突击快查、暗访夜查,再添力度、再加干劲,出重拳、亮利剑,推动形成“不敢污”“不想污”的常态。 “今年是榆林生态环境保护整改年、攻坚年、提升年。”高光耀表示,环境执法工作要做到到位不缺位、严格不手软、常态不松懈、规范不随意“四个必须”,实现执法方式、体制机制、能力建设“三个创新”,推进执法与排污许可、司法、监测、环境信访“四个衔接”,守住环境安全、廉洁从政“两条底线”。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未来,一幅更加秀美、富裕、幸福的现代化城市崭新画卷在榆林市正徐徐展开……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惠刘艳 通讯员 陈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