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化工园区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精细化工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绿色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三大领域,现有投产企业200家。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园区每年产生工业废盐约62万吨(以氯化钠为主),传统填埋处置方式面临成本高、环境风险大等问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兰州新区自“无废城市”建设以来,从加强管理、政策扶持、产业引导等多方面入手,打造工业废盐源化利用项目,推动工业废盐实现资源化利用,实现工业废盐资源化与产业链协同。 加强规范管理 制定《兰州新区化工产业禁限控目录》,严禁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入驻,限制传统基础化工占比,重点引进低污染、高附加值精细化工、新材料项目。建立“企业自评+第三方认证”机制,对拟引进项目的工艺技术、能耗水平、环保设施等开展打分评级,淘汰落后技术项目,同时引入国内知名科研院校等机构开展“环保管家”等服务,为企业提供隐患排查、应急预案编制等定向支持。 加强政策扶持 为激发化工企业的活力,新区设立50亿元化工产业基金,推出“碳减排挂钩贷款”,企业单位产值碳强度每下降1%,利率优惠0.1个百分点。同时对从事技术研发且成果在新区有效转化的企业,给予研发固定资产投资额15%的奖励。通过一系列政策扶持,积极引进化工企业,推动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积极推动项目建设 由兰州何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工业废盐资源化利用项目,采用先进的零极距等离子膜烧碱电解槽技术,综合利用含盐废物,经工艺处理后生产高品质氯、烧碱及其他化工产品。这是西北地区首个以“废盐资源化利用+氯碱产业链闭环”为核心的示范工程。总投资11.37亿元,总占地面积326亩,年处置工业废盐20万吨,年产16万吨高品质氯、20万吨烧碱,服务园区及西北区域化工企业需求。 资源化利用成效显著,有效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工业废盐资源化利用项目,针对含有机物的工业废盐,首创“高温熔融氧化+催化氧化+膜过滤分盐”工艺,在高温下彻底分解残留有机物,通过纳滤膜精密分离氯化钠盐与硫酸钠盐,提纯后的氯化钠纯度达到工业盐标准,可直接用于离子膜烧碱生产线,替代原盐资源,为园区内医药、农药、新材料等领域的100余家企业提供稳定化工原料,闭环覆盖园区50%氯碱需求,实现资源内循环,降低企业外购成本20%以上。同时合成盐酸过程中的余热回用于企业生产所需,每年节约标煤1.4万吨;废盐处理中产生的硫酸钠生产小苏打外售,实现资源全利用。 项目运营单位与化工企业签订废盐定向回收协议,建立“废盐分类-集中转运-预处理”标准化流程,形成“废盐—氯碱产品—园区供给”的链条,构建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产业链,实现园区内循环,从上游废盐回收到下游氯碱产品供给,为化工行业探索出“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绿色发展模式。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耦合,破解了化工废盐“处置难、成本高”的行业痛点,为西部资源型地区践行“双碳”战略提供可复制样板。项目投产后年利税2亿元,带动就业400余人,支撑兰州新区化工园区年减排二氧化碳14.6万吨,部分收益用于园区环保设施升级,形成“环保投入—产业增值—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