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出门邂逅绚烂朝霞,午休下楼进公园散散“班味儿”,周末来场说走就走的京郊旅行,渐成常态的蓝天白云、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让这座繁华的都市也可以拥有“松弛感”。2024年北京市PM2.5浓度3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连续四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为290天,创历史最高水平。 公众金点子变治理金钥匙,接诉即办给人满满安全感 大城之治,机杼万端。在超大城市北京,抬头仰望的蓝天承载着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公众既是诉求的提出者,也是推动城市管理的参与者,从“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蓝天保卫战”到“1微克行动”再到“0.1微克行动”,伴随着一件件诉求的解决,北京的重污染天由2013年的58天减少到2024年的仅两天,去除了公众存疑良久的“心肺之患”。 循着公众的一声“哨响”,北京积极推动群众建议成果转化落实,努力将群众建议的“金点子”化为生态环境治理的“金钥匙”。比如,2023年,针对公众提出的严格制定餐饮企业排烟达标措施等建议,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组织编制了《北京市餐饮行业污染防治手册》,供企业及公众对照使用,真正将政策助企纾困、为民解忧落到实处。 今年年初,部分车主通过12345热线咨询国四营运货车是否有相应淘汰补贴,表示以往的补贴政策已于2024年年底结束,建议在往年政策基础上扩大老旧车报废补贴范围,继续开展淘汰补贴工作。接到市民诉求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结合市民的诉求立即开展研究,经过与市发改委、市交通委、市商务局等多部门联合会商,制定了《北京市促进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老旧货车和大中型客车报废更新实施细则》,将补贴时间延长至今年12月1日,实现与2024年政策在时间上的前后衔接。这样既为报废更新老旧货车的车主带来“真金白银”优惠,又推动了新能源车辆发展,进一步促进全市车辆结构清洁化。 近年来,公众建议被采纳和转化的市区两级政策措施也有很多,比如“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2023年修订)”“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资金奖励办法”等,正是不断提质增效的接诉即办工作,给群众带来了满满的安全感。蓝天常驻,绿水长流,才成为首都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生动注脚。 大气攻坚更有精度,“最后一公里”有的放矢 数字化、智慧化正在塑造未来城市的图景。面对公众的生态环境诉求如何做出“精准回应”,“精准治理”成为推动接诉即办的“智能化”转型的关键。 近年来,北京市通过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开展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依靠大数据、云计算,在一张天空地一体化铺就的监测网下,走航车按图索骥、顺藤摸瓜追踪排放轨迹,卫星遥感占领制高点,锁定污染源头,而一个个小微子站、PM2.5高密度监测设备则形成对视力范围内污染物的实时监控——十年来,我们的大气污染监测网络越织越密,这也为实现“主动治理、未诉先办”提供了足够的底气。 2024年7月17日,海淀区生态环境局发现位于皂君庙路的一家烤鱼店虽然油烟排放达标,但是监测数值已接近超标临界值。经研判,可能产生油烟扰民现象,进而引发公众投诉。海淀区生态环境局执法队员第一时间到达餐馆,建议并指导该商户加强运行维护,提高油烟净化设施处理效率。 “之所以非常关注这家餐馆,是因为烤鱼过程中产生的油烟非常大,同时这家店离居民区较近。”海淀区生态环境局综合执法大队执法三队队长赵永芳说。 在执法队员的指导下,企业负责人主动更换了2台新的油烟净化装置,同时加用了光氧灯管和非甲烷总烃处理净化装置,达到了两级净化效果。真正做到了让人间“烟火气”不扰“凡人心”。 同时,2024年,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依托科技赋能,以门头沟区、石景山区为试点,通过对两个区2023年接诉即办情况的大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先后绘制了门头沟区、石景山区接诉即办画像:哪些区域容易发生投诉、不同类型诉求分布如何、不同季节的诉求有什么不同等等一目了然,为这两个区推进未诉先办,开展源头预防等工作提供参考。 点对点施策,人防+技防,让0.1微克的改善落到实处,既解决了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也攻克了城市治理的难点“大事”。 三级“管家”体系,一条热线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2024年5月27日,在接到公众反映的盒马鲜生枣园路店配送部存在噪声扰民问题的投诉后,大兴区生态环境局接诉即办“管家”周淼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了解情况。通过耐心沟通,单位负责人表示愿意配合将排风设施拆除。 为更好地还静于民,周淼和同事对该单位周边半径一百米区域进行了地毯式摸排,发现位于盒马鲜生西侧的小桔汽车充电站疑似存在低频噪声问题,经过与该充电站负责人的协商沟通,制定了安装隔音屏的降噪方案。该单位整改完成后,妥善解决了公众反映的问题,得到了周边居民的一致认可。 “这就是我日常工作的缩影,噪声问题看起来不大,但对于真遇到的居民来说,是很头疼的。”周淼表示,“每次帮居民解决了实际问题,比解决了自己的事情还高兴,很有成就感。” 2024年,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建立了接诉即办全链条精细化管理机制,像周淼这样的“管家”全北京已经达到了500余人。 早在2021年9月,“管家”试点工作率先在昌平区开展,并于10月正式在全市推广。截至2024年,三级“管家”体系已日渐完善并覆盖全市,来自市、区、街道(乡镇)三级负责生态环境类接诉即办的工作人员组成了一支为民服务的生态环境接诉即办“管家”队伍。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会从区域、时间、要素等维度对诉求工单进行分析,然后对各区承办的诉求数据进行分级管理,管家们也会在线碰头,实时沟通。例如,街道(乡镇)一级“管家”在办理诉求过程中遇到疑点难点,可以反馈给上级“管家”,市级或区级“管家”针对问题及时予以解答,提供法律法规和技术等支持,实现三级互联互通,打通接诉即办帮扶指导“最后一米”。 作为群众身边随时待命的管家,这支队伍像毛血细管一样,将治污的触角深入背街小巷、郊野荒地……让民意直抵基层、直达一线。从受理公众诉求到转办、督办,最后反馈解决情况,公众提出的诉求在每一个办理环节,都有专人盯守。 接诉即办“一根线”,穿起为民服务“万条线”。这支生态环境接诉即办“管家”队伍扩展了城市治理的基层力量,开辟了共建共享的参与渠道,在一个个热线、上万次“有求必应”中解码大城善治,凝聚环保智慧,为共建美丽北京添砖加瓦。 以公众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接诉即办逐渐成为北京城市治理的又一张“金名片”。数据显示,北京“接诉即办”改革近6年来,共受理群众和企业反映1.5亿件,解决率和满意率双双提升至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