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西部地区的甘肃省通渭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最大的河流为散渡河,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主河道长75.6公里,流域面积884平方公里,散渡河为渭河一级支流,年降水量390毫米左右,且集中在降雨期,而蒸发量高达2500毫米以上,70%的径流集中在5月—9月,洪流量占年径流量的70.1%。缺水与水质差成两大难题。散渡河每年1月—3月、10月—12月枯水期(12月—2月径流量为0)河流径流量极少,会出现断流现象,无法满足生态流量要求,河流水体自净能力差,日趋严重的水污染损害了水体的使用功能,治理任务异常艰巨。 2023年1月—4月,国控散渡河小河口村断面平均水质为劣V类,氨氮浓度为5mg/L(标准2.0mg/L)、总磷浓度为0.66mg/L(标准0.4mg/L),分别超标1.5倍和0.65倍,被生态环境部提醒预警。 面对散渡河流域水环境超标的严峻形势,为彻底扭转被动局面,县委、县政府坚决扛牢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突出重点、抓住要害,以坚决的态度、严格的标准、严实的作风,推动散渡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2023年1月—12月,散渡河小河口村断面水质综合评价达到Ⅴ类考核目标;2024年1月—11月,散渡河小河口村国控断面水质达到Ⅲ类考核标准(水质目标Ⅴ类),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 “治理水环境就像是治病,既要排毒,也要通过调理增强免疫力。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采取科学的方式,促进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通渭县政府副县长赵志刚说。 坚持党政同责“一把手”挂帅,压实整治“责任链” 县委、县政府成立散渡河小河口水质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制定印发《散渡河小河口村国控断面消劣方案》《牛谷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方案》等文件,实行党政“一把手”挂帅,分管领导主抓、沿河乡镇联治、县直部门联查,建立“345”机制,突出“三法施治”,即把脉问诊法、地毯整治法、源头施治法;制定出台“四个第一时间”水质管控机制,严格实行“第一时间掌握水质情况、第一时间分析研判,第一时间采取管控措施,第一时间处罚问责”;确定目标、任务、措施、时限、责任“5个清单”;严格落实“五化”闭环工作法,建立“周周查、月月改”的常态化督查机制,切实做到“以日保旬、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 坚持科学防治“一盘棋”统筹,打好消劣“组合拳” 用好“把脉问诊”法,通过邀请专家多次现场帮扶指导、更换老旧设施设备、委托中铁水务集团接管运营洁源污水处理厂、新建两座3000立方米调蓄池,购置一台300平方米板框压滤机等措施,日均污水处理量达到6300立方米左右,极大地提高了污水收集处理能力。 抓实“地毯整治”法,实行河道“网格化”监管,2023年以来开展河湖“四乱”问题专项清理排查整治7次,县乡村三级河长开展巡河10.1万人次,下发督办通知47份、清理整治“四乱”问题68个。启动实施“垃圾革命”,沿线5乡镇2024年清理农村生活垃圾813吨,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在5乡镇实施户厕改造3520座。持续开展畜禽养殖业排查整治,散渡河沿线12户畜禽养殖场的畜禽粪便废弃物全部进行资源化利用。 坚持“源头施治”法,截至目前,总投资1.6亿元,日处理量达两万立方米的通渭城区第二生活污水处理厂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6%,完成所有土建工程、管网敷设和设备安装工程,12月7日进行注水联调联试,将于12月底前投入运行;实施总投资8140万元、日处理量为3000立方米的工业集中区二次集中工业废水处理厂项目主体工程,设备安装已基本完成,于2024年11月20日进入试运行;总投资8943万元的续建项目——通渭县黄河流域渭河支流牛谷河(西河、孛家河段)生态保护与水污染防治项目,已完成总工程90%左右;总投资5011万元的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已新建检查井799座、化粪池8座及其他配套设施,改造雨污管网17.4公里。 坚持铁腕惩治“一张网”铺开,用好执法“杀手锏” 压紧压实水务、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畜牧等部门监管职责和沿河乡镇属地管理责任,组建联合执法队开展8次散渡河流域环境隐患排查专项整治行动;强化生态环境部门与检察院联合执法,及时交办两个重点环境问题。持续开展“查、测、溯、治、督”,完成各类问题整改82个。扎实开展排污口排查整治,对牛谷河沿线18个入河口排污口完成整治,取缔排污口6个,清理合并9个,保留污水处理厂排口3个。安排人员对城区现有1581个雨水收集井、2564个雨污水检查井、107.57千米雨污水管网开展常态化巡查检查,对发现的污水外溢管网及收集口及时进行清掏疏通,疏通清洗排水管网10.8千米。 赵志刚说,“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通渭县将认真总结散渡河消劣成功经验,继续做好“三水统筹”,强化流域水环境质量联防联治联控,不仅要注重水质改善,还要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