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榆阳区历经多重考验、飞速向前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区委、区政府牢牢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历史机遇,着力破解发展瓶颈、高效催化发展动力、持续厚植发展优势,统筹推进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党的建设、深化改革、“三农”工作、脱贫攻坚、生态文明、文化建设、社会治理等20多项重点工作成为全省、全国示范典型,全面小康、全域美丽、全民幸福的新榆阳成为榆林“首善之区”,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百强区”、全省“五强区”。
“十三五”末,榆阳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30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两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9%,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全市第二位次,占全市经济总量的21%。
近年来,榆阳区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和区域发展重点,坚定不移调整产业结构、抓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建设了13个千万吨级大矿,煤炭产能即将突破1亿吨;建成了未来能化100万吨煤液化、陕西有色60万吨优质铝、长庆油田200亿方上古天然气处理总厂等一批世界领先的重大项目。新建的铝下游产业园和轻纺工业园,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引擎。发挥“三农”工作8个“国字号”示范作用,大力发展“3+2+X”新兴主导产业,建设10万亩优质饲草、10万亩优质果树、10万亩大漠蔬菜和百万只榆阳湖羊、10万头优质肉牛,以及一大批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中国草业明珠”和全国最大的肉羊、马铃薯全产业链基地。特别是新建的百万只湖羊基地,代表了产业转型、乡村振兴的新样板。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我区坚定文化自信,发展全域旅游,建成了陕北民歌博物馆、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榆林古城文旅街区“五馆一中心”等10多个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项目,打造了泛赵家峁、白舍牛滩等30多个乡村旅游新业态,办好了100多项“大美榆阳”活动,截至11月初,全区共接待游客783.2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0.98亿元,仅“十一”假期,全区接待游客4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4亿元。
“十三五”以来,榆阳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施重大教育建设项目97个、新增学位4万个,中考、高考质量稳居全市第一,建成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新增医疗卫生机构16所,打造省市级重点诊疗专科12个,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6.3张。新增城镇就业1.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5万人;建成保障性住房18343套,6万多人的住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建立五级养老服务体系,建成各类城乡养老机构174个,成为全国首批养老服务示范区。投入扶贫资金12.5亿元,实现9396个贫困人口稳定脱贫、80个贫困村高质量出列,实现“村村过硬、户户过硬、人人过硬”,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兜底保障走在全省前列。预计全年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9200元、17000元,均为“十二五”末的1.5倍。围绕“三环三带七园七廊道”全域生态建设总体布局,年均新增造林1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5.8%;实施铁腕治污29项行动,落实“一拆三改、四区分离、五化同步”措施,城乡环境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目前,榆阳区征集谋划乡村振兴、生态治理、现代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社会民生、文化旅游、创新驱动等“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108个、总投资4280亿元,“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3080亿元。到“十四五”末,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700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00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万元和3万元,综合实力实现全国进位、西部十强、全省前三、全市引领,建成新时代西部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