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离城乡居民最近的防疫工作人员,一方面要把牢小区出入口,另一方面进行入户排查和重点群体监控。有的社区工作者成为小区“热线”,一天接200多个电话,敲门敲到手肿;有的化身快递员,为居民提供运送物资服务;有的成为疫情宣传员,为居民宣传防疫知识和信息。他们为社区居民筑起了“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坚固屏障,在疫情面前,他们成了居民安全的保护者。 近来,很多城乡社区工作者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有的人已经连续工作超过60天,身心俱疲,但依然不能放松。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加上国际疫情变化,社区将面临新的防控压力。 既要警惕和严控潜在病毒携带者的交叉感染,又要保证社区居民特别是复工复产人员的正常流动和生活,这给社区防疫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对社区治理的进一步考验。 社区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环节,在凝聚群众、共克时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了一些短板和问题。城乡社区如何迎接疫情防控中的新挑战,怎样持续提升服务水平?就此,《民生周刊》专访了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司长陈越良。 “我们要巩固好在社区防控中来之不易的工作成效,筑牢疫情防控的社区防线。”陈越良表示,将以此次疫情防治为切入点,指导各地以居民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城乡社区服务精细化、精准化、智能化、法治化,构建机构健全、设施完备、主体多元、供给充分、群众满意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 民生周刊: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城乡社区工作者对疫情防控发挥了什么作用? 陈越良:社区是城乡人民生活的基本单元,是个大家庭,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 社区工作者守护着居民的健康安全,他们走楼串户,努力实现入户排查和重点群体监控“两个全覆盖”。比如,武汉开发区东荆街十八家社区工作者从大年三十开始,每天入户排查,社区党支部书记周建秋从年前开始一直住在办公室。 社区工作者及时报送疫情信息,为当地党委、政府精准研判疫情形势提供信息支撑。把牢社区出入口,严守体温监控关,加强社区内公共场所巡逻,减少人员聚集,避免交叉感染。努力做好环境卫生整治和消杀工作,不留卫生死角。 他们对居家医学观察人员、社区特殊群体和困难家庭格外关心爱护,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弘扬邻里情、倡导邻里帮,解决疫情防控期间遇到的生产生活问题,提供暖心的生活服务,保证居民安心在家,降低疫情扩散风险。武汉市洪山区梨园街道武铁佳苑社区工作者为居民提供运送物资服务,居委会的运送物资明细表清楚地记录社区居民每一项需求。 社区工作者还及时向居民宣传科学的防疫知识和信息。社区黑板报、标语、公示栏、LED电子屏、农村大喇叭是城乡社区工作者坚实的宣传阵地,社区微信群、公众号、QQ群、智慧社区客户端成为他们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更新疫情防控动态的权威发布平台。 随着复工复产要求的全面落实,社区工作者加强与驻区单位、商业企业的联系,指导驻区单位、商业企业做好单位内人员健康监测登记工作,督促其规范和加强消毒工作,协助其预防聚集性疫情发生。加强重点地区和高风险地区返回人员管理,督促他们按规定接受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严格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 民生周刊:社区在开展疫情防控等工作中还存在什么困难和短板? 陈越良:由于连续作战,身心疲劳,一些社区有可能麻痹松懈。一方面,全国400万城乡社区工作者日夜奋战在65万个城乡社区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平均6名社区工作者守护着一个社区,每名社区工作者面对350名群众,每人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由于社区疫情防控基础弱、战线长、任务重、强度大,给社区工作者造成身心疲惫。另一方面,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一些地方的社区工作者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麻痹松懈心理,多地已经出现一些社区掉以轻心、疏于管控的问题。 事实上,社区服务能力承载不了居民疫情防控需求。我国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城乡社区服务现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长期以来,一些社区生活性服务设施有限、服务功能单一、供需对接不准,平时仅能提供代理代办事项,其他主动式、专业性社区服务尚未得到发展。 在疫情防控期间,无法及时补上特殊时期市场服务的短缺,难以精准满足社区居民的居家生活保障、做好困难人员帮扶,更无法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期的专业服务需求,尤其是针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服务需求。 另外,复工复产带来人员流动增加防控压力。随着复工返岗工作推进,以及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人员流动和聚集增加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在加大。同时,随着国际疫情变化,境外人员特别是疫区国家人员的输入,也增加了社区防控的任务和不可控因素。流动人口多、人群密集的城市社区既要警惕和严控潜在病毒携带者的交叉感染,同时还要保证社区居民特别是复工复产人员的正常流动和生活,城市社区的防疫工作压力陡增。 最后,社区信息化建设滞后难以精准防控,对群众出入带来一些不便。全国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不平衡不充分,智慧社区建设覆盖率不高,社区工作人员特别是农村社区工作人员运用大数据数字化治理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多数社区在抗疫中采取人海战术,抗疫工作难以做到精细化、精准化,既影响工作效率,又给居民出入带来不便。 民生周刊:这些短板将如何补齐? 陈越良:关心关爱要与落实责任并举。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做好城乡社区工作者工作补助发放、职业伤害保障、减负减压等问题,最大限度帮助解决疫情防控一线社区工作者实际困难,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社区防控工作的良好氛围。 目前,多个地方已经出台关心关爱疫情防控一线社区工作者的措施。武汉市委组织部出台9条措施,从合理安排轮休调休、提高年度考核优秀等次比例等多方面,激励关爱疫情防控一线社区工作者。深圳为近5000名参与社区防控的社会工作者提供每人50万元的保险保额。同时,各级党委政府要督促社区克服厌战情绪,务必保持定力,提高风险警惕,完善管理制度和防控方案,落实疫情防控责任,守好守牢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有效防线。 要加快补齐城乡社区服务短板。加强政策法规的顶层设计,提高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化水平。以此次疫情防治为切入点,健全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网络,推进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建设,切实发挥生活服务吸纳就业和扩大消费的双重功能,积极对冲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快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适应农业现代化需要的生产服务,促进城乡社区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有机衔接。着力推进城乡社区志愿服务和专业服务常态化,建立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协同服务机制。 要加大对重点城市社区的防控力度。各疫情防控重点城市应制定应对返城复工和境外输入社区防控的专项措施,以大数据为支撑,在划分疫情风险等级时,将返城复工和境外输入人员回归社区人数作为重要评定标准,精准分析社区防控压力聚集地区,加大社区防控力度,确保守牢守严社区防线。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科学合理划定社区规模,严格按照社区区位、面积、人口等要素调整社区规模,实现社区防控和服务资源优化配置。把握“疫情零发生”“防控全到位”两个基本标准,创建无疫情社区。 要为复工复产搞好服务。各地应指导社区做到宣传、审核、监督多措并举,助力企业在疫情期间平稳、有序复工。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企业复工复产相关政策,引导辖区内符合恢复经营条件的单位按照程序进行申请报备。按照企业复工复产时间节点,积极做好支持配合工作;无需审核的小规模企业商户,要实地核查到点、把关到位;为社区居民复工复产提供便利条件。监督已复工企业做好体温测量及佩戴好口罩,做好消杀清洁工作,保障安全、平稳地度过复产复工的关键时段。 要不断提升城乡社区信息化建设水平。各地各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民政部办公厅会同三部门办公厅印发的《社区防控工作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指引》,构建社区防控工作信息化支撑体系,加快城乡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提高社区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能力。 民生周刊:在实际中,不同地方甚至同一地方不同社区力量不均衡,对防疫也造成影响,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陈越良:疫情防控期间,社区普遍存在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地区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充实社区防控工作力量,保障社区防疫工作顺利推进。 一是抽调党员干部下沉社区。一些地方抽调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支援社区疫情防控一线,由街道、社区党组织统一调配,缓解社区工作力量不足状况。湖南省醴陵市推行“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社区发布疫情防控人员需求后,驻区单位党员迅速响应,主动认领防疫任务。 二是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和居民群众参与防控。支持引导社会组织、群团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形成社区防控工作合力。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发挥“三社联动”机制的协同作用,组织动员30余个社会组织、100余名专业社会工作者参与疫情防控的排查、宣传、心理疏导等工作。 三是构建社区防控工作信息化支撑体系。支持开发适应社区防控工作要求的技术应用,强化人员排查、居家观察、出入管理、志愿服务、宣传教育等防控环节的信息化支撑,支持社区居民在线完成基础信息和健康信息登记,生成社区居民二维码,实现一次登记、多端共享,减轻社区工作者工作压力。 民生周刊:近年来,地方在基层治理方面积极探索,也形成了一些模式,您对此作何评价? 陈越良:很多地方在积极探索。北京实施“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推动治理重心下移。上海市静安区运用社区分析工具,激发居民自治活力,推动社区治理精准高效。杭州市聚焦精细治理,打造撤村建居社区、田园社区、国际化社区、未来社区“四型社区”建设新品牌。成都市金牛区建立社区提案工作机制,动员社区居民、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提案,开展社区协商,推动社区治理共商共治共享。 民生周刊:今后,如何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陈越良:社区建设涉及各部门的职责,在下一步工作中,民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着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让党的旗帜在社区高高飘扬,重点从以下5个方面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一是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各地建立健全城乡社区治理工作协调机制,建立研究决定城乡社区治理工作重大事项制度,抓好统筹指导、组织协调、资源整合和督促检查,形成基层治理合力。总结此次社区防控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经验和暴露出的短板不足,加强对城乡社区治理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结合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推动建立社区应急管理体系,明确针对重大公共事件的社区应急管理策略,分级规范社区封闭化管理等措施启动程序、应急要求、保障措施和持续时限等问题。 二是提升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加强城乡社区服务机构建设,推进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城乡社区服务有效供给,着力推进城乡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便捷化,着力推进城乡社区志愿服务和专业服务常态化。健全城乡社区服务设施网络,推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功能。 三是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加强城乡社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依章依法选优配强社区(村)“两委”班子成员,选齐配强居(村)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开发城乡社区专职工作岗位,鼓励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等优秀人才到城乡社区工作,加大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才使用力度。做好城乡社区工作者任职培训、在职培训和专门培训,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社区工作者专业化水平,提高其依法办事、执行政策和服务居民能力。关心城乡社区服务人员的成长进步,完善社区工作者的激励培养机制。 四是加强社区治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城乡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加强公益性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实施“互联网+社区”行动计划,加快互联网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运用社区论坛、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引导社区居民密切日常交往、参与公共事务、开展协商活动、组织邻里互助,探索网络化社区治理和服务新模式。探索推进智慧社区信息系统建设,积极开发智慧社区移动客户端,实现服务项目、资源和信息的多平台交互和多终端同步。 五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协同作用。完善社会力量特别是群众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加大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制定完善孵化培育、人才引进、资金支持等扶持政策,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完善社区组织发现居民需求、统筹设计服务项目、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引导专业社会工作团队参与的工作体系。引导驻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社区治理。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严碧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