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皖南是金黄与翠绿交织的世界,田间地头的秧苗生机盎然。 走进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涛城镇种植大户杨宗成家的育秧大棚,一盘盘翠绿的秧苗簇拥在一起,仿佛给大地铺了一层绿色的地毯。一旁的杨宗成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连忙对记者说:“瞧,这是新培育的再生稻秧苗,看这长势,又是一个丰收年!” 今年,涛城镇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减少传统水稻耕作面积,大力推广再生稻种植,杨宗成便是这项政策的受益者之一。“再生稻可以种一茬,收两季,不仅管理技术简单、成本低,而且病虫害较少,稻米的产量和质量都能得到保证。”杨宗成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再生稻育秧时间稍有延迟,但是在政府的引导下,我们正在加班加点,抢抓农时。” “再过几天就可以栽种秧苗了,要密切关注棚内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加强预防,发现秧苗病害一定要及时处理。”这段时间,郎溪县农技服务中心副主任汪浩经常来到育秧大棚,查看秧苗的生长情况。 “县里安排了专门跟我对接的农技指导员,每星期至少来一次。”杨宗成笑着说,“汪主任每次都会分享一些预防病虫害的知识,提醒我有关育秧的注意事项。” 除了安排农技人员上门开展再生稻种植技术指导外,今年,郎溪县农业部门还对全县再生稻种植户进行摸底,了解种植户在疫情期间遇到的生产困难,帮助协调农资运输、人员到岗等问题。 宣城市种植业局农技站站长胡峰介绍,为了优化种植结构,推广再生稻,政府专门设立了“种植结构调整资金”,对再生稻种植户给予每亩150元的补贴,后期还将邀请农业大学和农科院的专家对种植大户进行栽培技术的专业培训。 “在市县农业部门的支持引导下,涛城镇围绕再生稻产业,发展规模经营、推广先进技术,优化了水稻品种结构。目前,涛城镇全镇再生稻种植面积已经达到4000亩。”涛城镇党委书记缪赟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