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海交通大学担任一线思政教师以来,我见过无数优秀的学生,但是最让我记忆深刻并深深惋惜的却是那些本应很优秀,最终却因为各种原因退学的学生,他们当初都曾是万里挑一的优等生,大家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他们以基础教育优胜者的身份被上海交大录取,但为什么他们到了大学,学习的后劲就不足了呢?这些同学们也让我反思,他们的学业无法继续的原因。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很复杂,有对本专业不感兴趣从而逃避和放弃,也有因为压力等原因心理出现问题……但是作为一名思政工作者,更让我关注的是他们“共性”的原因。
经过多年和学困生的面对面交流访谈,我发现要解决学困生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学困生”现象出现的内因,是这些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缺乏”,换言之,这些学困生缺乏发自内心的学习的原生动力。
这些学生有一个共性,就是从小到大基本都是在父母的强制管教下进行学习,学习更多是他们家人强加的后果,他们本人很少探寻自己学习的真正原因。
我遇到过两名学生,都是第一次高考考上名牌大学后退学,又通过复读考上了交大,结果还是没能正常毕业。
按理说,已经有过第一次退学的打击,第二次无论如何都会珍惜,但现实并非如此。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两名学生都和我说:“老师,我很擅长做题,只要我努力集中注意力,有父母管着,我考试都没问题。但是,我不知道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谈到外因,就是大学的学习环境,不同于高中,大学的学习氛围相对自由宽松,他们不习惯了。
高中时候每个班级有固定的教室,固定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有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悉心指导,生活有家人的悉心照顾,基本有规律可循。但是到了大学,不同的教室,老师上完课就走人,班主任和辅导员也不像高中一样天天见。这时,是自律而努力学习,还是无拘无束、放浪形骸,完全取决于学生本身。
大部分学困生都是在父母“管教”下成长,到了大学,缺乏“管教”后,他们很容易丧失自制力,高中时还有高考作为目标和指挥棒,但到了大学,多元和广泛的目标,加之缺乏所谓的“监督”,学生很容易滑向迷茫。
所以,对于这些学困生,最主要的还是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
首先这些同学可以扪心自问,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学习的目的可以有很多,也许高中我们学习仅仅只是为了取悦父母、取悦老师。但是进入大学第一学期,也是学生年满十八岁的时刻。你可以说十八岁以前努力奋斗是为了父母,但此刻过后,一切努力和磨难都是为了自己,每个人都需要真正地从自己内部找原因。是否可以解决学术上的难题?是否能够面对学习生活的困境?要达到怎样的平台?要拥有怎样的生活?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
其次,树立目标很重要。
远期的目标,比如未来的行业选择等,近期的目标如每个学期的学习进步,没有什么目标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所以在我们拥有明确目标之后,我们需要将其分解成每日的小规划,这样实现起来不会很难,而且每天都能从小目标的实现中获得充实和幸福感。
强烈建议学困生走出宿舍。
离开宿舍的原因不是因为在宿舍就一定不能学习,而是对于很多学困生,舒适的环境会让他遗忘学习任务,无法强迫自己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而图书馆,自习室,这种学习的环境下,人总是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最后,在大学,能成为怎样的人,只能靠自己。
在一所学校里,大家入学时水平相当,而毕业时却可能天壤之别,这其间的差别就在于大学这四年是好好利用还是浑浑噩噩度过。如果不想毕业时如梦初醒般地后悔,就在现在做好规划并高效执行,相信一分耕耘会有一分收获。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辅导员,曾获评“全国百名网络正能量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