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升高,蟑螂蚊蝇又到了活跃的季节,部分人选择购买白额高脚蛛、蚰蜒等,用“一物降一物”的生物防治理念除虫。据报道,某电商平台上白额高脚蛛售价在5元—40元之间,店铺销量最高能到上万只,“生态除虫”已经成为一门生意。然而,“生态除虫”的商业化推广,很可能会带来生态风险。 白额高脚蛛和蚰蜒虽是本地物种,但大量捕捉售卖这些昆虫可能会扰乱其自然分布,打破自然界原有的食物链平衡,对生态系统带来负面影响。比如,过度释放捕食性动物可能导致某些昆虫种群骤减,而另一些害虫因天敌减少而泛滥。这些捕食性生物大规模进入人类居住环境后,虽然对蟑螂蚊蝇有一定控制作用,但其效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很难一劳永逸解决虫害问题,还可能给消费者及周边人群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威胁或伤害。 笔者认为,应审慎对待“生态除虫”,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生物防治技术。“生态除虫”看似是件小事,但也不能游离于监管之外。针对这类活体生物的销售,平台有责任加强对商家的管理审核,监督商家如实提供商品信息,明确告知消费者“生态除虫”效果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产生的风险和使用限制。市场监管、邮政等部门也应完善相应规则,明确边界和底线,以便强化相关监管工作,最大限度减轻“生态除虫”对自然生态以及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