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贴纸不只是一种凭证 也是一种关心和温情 一轮轮“核酸检测贴纸” 彰显了榆林独特的文化底蕴
近日,继余子俊、红柳姑娘、镇北将等相继亮相榆林核酸检测小贴纸后,六楼骑士接棒诸多历史文化,延续榆林古城文化之泉的涌流。
核酸贴纸,已经成为市民了解榆林丰厚文脉的一方天地。“六楼骑士,同心抗疫”,那你知道榆林贴纸为什么选择六楼吗?让我们一起往下看,解锁全新系列,收获榆林的独家记忆。 壹 文昌阁主人
文昌阁 “每一栋老宅古建都是凝固的历史”,回眸间,触摸到一缕数百年遗留的沧桑——文昌阁,俗称“四方台”,建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1958年被拆除,2006年复建,为十字歇山重檐建筑。因其供奉文昌帝君与魁星神像,备受文人学士尊崇。
活色生香的人间烟火和百年文物古建唇齿相依,这就是文昌阁带给人的感觉。远望,飞檐画栋。文昌阁有着“别具一格”的历史感,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也创造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漫步其中,恍如穿越时空,古朴的色彩、仿古的建筑,这里处处都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贰 万佛有缘人
万佛楼 楼角飞檐、脊兽奇特、气魄雄伟,楼洞带有榆林建筑特色,一轮弯弧下藏着榆林人的朴实生活……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的万佛楼,是榆林唯一的一座寺院式大楼,二层通殿内供奉有20公分高的佛像近万尊而得名。登临此楼,不仅能欣赏榆林市丰富的馆藏文物,四处眺望,还可将古城南部景观尽收眼底。
青砖灰瓦、内夯黄土、雄踞街南通衢,万佛楼犹如这城里的老者,伴着悠悠岁月伫立在老街上见证着榆林的熠熠生辉。同时,也承载着榆林人古老质朴的宗教文化,寄托着人们的祈愿希冀,在岁月绵长中守护着塞北古城的儿女们,世世代代,长长久久。
叁 新明天涯客
星明楼 岁月滋养着它古色古香的气韵,十年如一日地守望着塞上名城的岁月变迁……坐落于老街的星明楼,初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为三层木楼,其整个建筑全部为木料卯结而成,梁架精巧,结构合理;楼体四面飞檐外翘,宏伟壮丽。
星明楼穿越了数百年的历史风烟,不仅是匠人们智慧与技巧的完美结合,更贮藏着榆林发展变迁的历史遗痕。它像一幅水墨画,整个建筑色调凝重而雄浑,将古城衬托得恰到好处。如今的星明楼,体现了榆林塞上名城的风貌,在楼内寻一角,感受古城的魅力,意蕴盎然。
肆 上郡晨钟子
钟楼 每一座钟楼,都是古城里时间的守望者,承载着岁月的旧迹和新痕,时光在这里折叠。老街钟楼即是如此,最初的榆林钟楼早已毁于战火,后于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复修,楼为近代西洋建筑风格,顶部装饰有钟表。
时至今日,钟楼虽已不是最初的模样,修缮后依然俯瞰南北、纵览古今,忠实地记录着楼边的沧桑变化,凝视着这片土地,记录着城中居民的悲欢离合,一如既往地坚守着,古城最后的防线。
伍 凯歌孤勇者
凯歌楼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凯歌楼,记录了榆林厚重的历史,也传承了陕北优秀的传统文化。凯歌楼原名怀德门,建于明宏治五年,正德十三年(1518年)明武宗幸游榆林曾驻华此楼改名为太乙神宫;正德十六年(1521年),巡抚姚镆改为凯歌楼。
穿梭于描绘着旧日繁华的凯歌楼,这里如同一幅记录榆林历史的画卷,隐藏着榆林文化发展的脉络,见证着历史变迁,记录了时代风云,凝固了岁月沧桑。一步一步地走,一点一点地看,体会历史的更迭,触摸记忆的缩影。
陆 古城暮鼓翁
鼓楼 追忆暮鼓晨钟的旧时光,感受榆林城里的历史韵味。鼓楼,又叫谯楼,见证了数百年来榆林古城的悲欢离合,带着浓浓的历史文化色彩。它初建于明成化九年,台基为陕北特色窑洞式建筑,二层上悬挂一面大鼓,古时击鼓传时,军士闻鼓而早操,民众闻鼓而营商。
沿着榆林文脉这条长线,在榆林的过去和现在,触摸老城鼓楼的深度和温度。今日的鼓楼,在历尽沧桑之后,繁华依旧。它带着“鼓”的韵味和文化,将人们的思绪和目光从久远的金戈铁马演绎到今天的现代文明。从这里,走进历史的厚重、感受榆林的文化、体验生活的美好。
贴纸虽小,却能发挥暖心大作用。贴纸虽小,但每一个都带有榆林独特的印记和韵味,每一张都在诉说榆林故事。鼓楼、凯歌楼、钟楼、星明楼、万佛楼、文昌阁,“六楼骑士”的亮相,使得关于榆林古城的记忆,被清晰地勾勒出来。
回顾历史,曾经的“六楼骑街”,担起了九边重镇的重任,成就了榆林“小北京”的名号;放眼当下,“六楼骑士”与榆林人共同抗疫,小小贴纸,大大可爱。展望未来,相信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定会在榆林大地绽放灿烂之花,人杰地灵的塞上明珠定会绘制出更加美丽的历史画卷。榆林加油,美好将至。 文内核酸贴纸配图设计版权归榆阳区委宣传部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