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谷树茂在高空开展废气监测工作。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吕望舒
一遍遍记忆,不断加深对监测知识的理解;一次次操作,逐步熟练监测仪器的应用;反复总结和纠正,将失误和过错趋于归零。此前荣获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以下简称大比武)综合比武污染源监测组一等奖第一名的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谷树茂,回到了工作岗位上,继续他口中平常的环境监测工作,17年如一日。
努力在考核中交出满意答卷
爬上几十米高的烟囱,对谷树茂来讲,就是一个很平常的工作。这是废气监测工作中的必要环节,常常需要在监测平台一待就是一天,既考验毅力,也考验胆量。
他们有的时候为了获取排放口24小时监测数据,还会在高空平台搭起简易帐篷,不分昼夜监控数据,有的时候还需要在高空处理突发事件,紧急避险。谷树茂记得有一次,他和同事爬上了60米烟囱开展监测工作,在监测过程中,用于脱除二氧化硫的液氨罐阀门破裂泄漏,一股股白色烟雾散发着刺鼻的气味,顺着烟囱直奔监测平台,在高空作业的他们采取紧急措施,惊险避开,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他们的工作地点除了高耸的烟囱,还有轰鸣的车间、泥泞的沟渠,常常背负十几斤重的设备,战酷暑、冒严寒,餐风沐雨。谷树茂粗略地统计了一下,这十几年他先后完成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国家项目近30个,省批项目近100个,监测企业千余家(次),累计出差1500余天,出具报告近千份。
有些同事喜欢喊谷树茂“谷老师”,这一称呼正是源于这些年他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几乎没有失误的监测数据:他不仅能够在近千次的现场监测和出具的数十万条监测数据中失误率不足0.1%,还能屡次在国家实验室能力验证考核中交出满意答卷。仅2024年,谷树茂就在第三届全国和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中,都取得了污染源监测组个人第一名的好成绩。
“老话说,积跬步以至千里。我也坚信,在日常工作中,把平常的事做好了,也就不再平凡。”谷树茂说。
步履不停,用汗水彰显初心使命
在参加大比武的队员们看来,这次大比武突破了“纸上谈兵”的传统考试方式,应用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VR),将火力发电和水处理两个典型行业具象化,贴近实际工作场景,更能检验监测人员的实战水平。而这一点对常年身在监测一线的谷树茂来讲,正是擅长的领域。
特别是气态污染物测定的比试,考察参赛选手们对7种污染物在现场快速、准确分析测定的能力。谷树茂和队友们同时使用便携式傅立叶变换红外分析仪和非甲烷总烃分析仪两种先进的监测设备,在考试规定的50分钟内,仅用不足40分钟就完成了准确测定,取得满分成绩。
“监测大比武对我们来讲,可以说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比赛,正是得益于平时就能熟练掌握数十种监测分析方法和监测仪器的应用。通过这次大比武,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持常态化的刻苦学习非常重要,还要持续跟进政策标准动态更新,让知识体系不断补充和优化。”谷树茂不仅是这样说,更是切实地将这一点落实到日常工作的点滴行动之中。
近十年来,他累计参与制修订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十余项、山东省地方标准30余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近十项,涉及污染物排放管理要求、污染物监测分析方法、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规范、仪器设备研发、治污设施提标改造等多个领域。
这项看似枯燥辛苦的工作,在谷树茂看来是非常“快乐”的。他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当时制订紫外吸收法测定废气中氨气污染物的监测标准时,一周时间需要完成40余项实验室分析、5个企业排气筒测试,以及十余套监测设备的比对。时间紧、任务重,但是标准一点都不能降。通过反复实验,谷树茂和团队的20余人,从休息中抢时间,甚至有时候中午就在高空平台吃个盒饭,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大家用汗水辛苦换来的“快乐”就是团队最终获取测试和分析数据千余条,完成分析文本近200页,为监测分析方法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和理论基础。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这样的“谷老师”更是一线环境监测人的缩影,他们以永不停歇的脚步、挥洒不尽的汗水,汇聚成守护生态环境的磅礴力量,以脚步为笔、汗水为墨,在祖国的山川大地上书写着守护生态环境的壮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