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青岛怎么建?2024年伊始,《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印发,山东省青岛市高起点、高标准编制美丽青岛建设规划纲要,重点谋划了绿色低碳、品质环境、和谐生态、健康韧性、宜居典范、生态文化、现代制度、开放窗口“八美之城”的战略任务。前三季度,青岛市实现生产总值12399亿元,同比增长5.6%,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稳居首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后,青岛逐“绿”向“新”而行,大力推动建设“八美之城”,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系统推进绿色转型,在山东省绿色发展综合评价中获“一等”等次,入选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山海城相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青岛建设加快起势。
提速“无废城市”建设,为“八美之城”增动能 打造无废城市,找准改革“小切口”,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是美丽青岛建设的生动体现。以双星集团废旧轮胎绿色低碳高值化循环利用模式为例,据介绍,这一模式通过对废旧轮胎高温裂解等进行系列加工,使废轮胎“浴火重生”,每1吨废轮胎可得到约40%的初级油、35%的炭黑、13%的钢丝和12%的可燃气,实现了零污染、零排放,变“黑色污染”为“黑色黄金”。在联合国环境署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公布的2023年“无废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首批推荐名单中,这一案例成功入选,为全球废旧橡胶处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青岛始终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向绿笃行”的使命担当。目前,青岛市国家级绿色工厂总数已达到54家,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6.83%,累计创建“无废园区”“无废工厂”等12类“无废细胞”565个,60项“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中30项已达到目标值,全市“无废城市”建设初见成效。《青岛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青岛市将建成不少于1000个“无废细胞”。 勇担“经济龙头”使命,为“八美之城”强效能 日前,《2024“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企业气候行动案例集》发布,共收录全国15个优秀案例,青岛市3家企业入选。近年来,青岛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今年6月,全球首列用于商业化运营的碳纤维地铁列车“碳星快轨”在青岛正式亮相,与用传统金属材料制成的车辆相比,每列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0吨,相当于植树造林101亩。 据了解,青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突出做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三篇文章”,代表数字转型标杆的全球“灯塔工厂”达到7个、位居全国第一位;挂牌建设8个新兴产业专业园区、集聚亿元以上项目100多个;培育8个省支柱型雁阵集群、4个省未来产业集群,数量均居全省第一。332个省、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奇瑞青岛超级工厂、京东方移动显示模组制造工厂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物元半导体高端封测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为产业蝶变升级提供有力支撑。目前,随着一系列省(市)际合作事项取得显著成效,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沿黄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逐步显现。 抢抓“海洋转型”优势,为“八美之城”添绿能 向“绿”而行关键在于能源转型。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占全市装机总量比重突破60%,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30%。“十四五”以来,全市煤炭消费占比降至30%以下,单位能耗产出水平全省首位,化学需氧量、氨氮、挥发性有机物提前完成“十四五”减排任务。 抓好“海洋”这一最大的特色和优势,青岛加速拓展,向“蔚蓝红利”要“绿色动能”。位于即墨区鳌山湾附近的中电建海上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102亿元,用海约3万亩,年均可提供约19.2亿度发电量,年均产值约7.2亿元;新筛选5个海上风电场址,可装机规模1300万千瓦,三峡、华电、华能、大唐、中船等5家企业已启动选址或项目招标…… 在海洋科研向绿、向新的发展浪潮中,青岛也正迎来更多新能源产业“重量级合伙人”。11月,中国能建领衔的“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联盟和新型储能联盟在青岛召开年度大会,300多家联盟企业集聚青岛。大会上,青岛市与中国能建签署《合作备忘录》。中国能建海洋能源研究院联合中国海洋大学成立了绿色智能海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这一创新中心的成立,将开启能源央企在青岛布局的新维度。未来,中心将围绕深远海海上风电、海上光伏,探索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等海洋能源前沿技术,逐步搭建以新型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体系为核心的协同创新科研体系,以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工程化、产业化为关键节点的海洋创新链,引领海洋能源产业发展。 “碧海如洗,蓝天无垠,繁星点点照亮夜空,河流清澈倒映绿树成荫这不仅是民众对高品质生态环境的纯真向往,更是我们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青岛市生态环境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聚焦生态文明建设,青岛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不断擦亮青岛绿色生态本底,让这座城成为自然之美与现代文明和谐共生的典范、让山海相依的壮丽景观与城市的繁荣发展相得益彰、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逐步变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