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草种植是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于一体的产业。位于陕西北部的榆林市榆阳区每年饲草种植面积达30万亩左右,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饲草产业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当地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引擎”。
芒种节气刚过,榆阳区金鸡滩镇金鸡滩村的3400余亩紫花苜蓿迎来了第一茬收割季。蓝天白云之下,连片的苜蓿流青溢翠,随着两台收割机隆隆作响,不到1个小时,70余亩的紫花苜蓿地就从“绿地毯”变成了“条纹毯”。
![]()
“今年是我们村种植苜蓿的第四年,因为光照充足、雨水充沛,这茬苜蓿长势特别好,两台收割机一天就可以收割四五百亩。按照现在的长势和苜蓿的市场价格,预计一亩地收益可达到3500元左右。”看着丰收在望的紫花苜蓿,金鸡滩村村民周元政说道。
苜蓿被誉为“牧草之王”,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等特性,除了带来稳定的经济收益外,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地保育。目前,榆阳区已在补浪河乡、巴拉素镇盐碱滩改良种草近2000亩,区域内优质饲草收获频度和产草量都得到明显提高,实现“生态+经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
在产业规模化发展方面,从事饲草种植的各乡镇纷纷采取“整村推进、集体种植、分户管理、统一收割、集中销售、按比分红”的模式,让苜蓿从种植、收割、加工到销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全村种植的紫花苜蓿一部分对外销售,一部分向本村销售。我们把苜蓿加工成颗粒状,既节省劳力,又不用专门再建饲草棚,喂养的时候也方便,还能给群众带来更多收入。”金鸡滩村党支部书记周俊锋说。
与此同时,该区还在持续深化与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单位的战略合作,积极引进饲草新品种、开展草原生态修复等试验示范,推动区域草业生态、生产高质量一体发展,初步形成了“千家万户种草、种养大户种草、股份经济合作社种草、农业龙头企业种草”的强劲发展势头。(杜欣 贾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