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榆阳区累计投入20多亿元 用于文化领域民生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精品文化工程。3A级以上景区达到12个,成功创建 “中国民歌之乡”,成为全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试点县区、全国文旅融合示范县区。 榆阳区坚定文化自信,肩负使命担当,点亮精神灯塔,构筑文化高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物质上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上更充实、更富足、更美好。目前建成3A级以上景区达到12个,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000万人次,文旅综合收入突破40亿元,文化旅游业发展迅速,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提升,全域旅游持续向好,文博事业成效凸显,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提升 十年来,榆阳区建成陕北民歌博物馆、陕北红色藏品陈列馆、古代碑刻艺术博物馆、丝路脱模泥塑艺术馆、走出家乡的榆林人展览馆、中国算盘博物馆、榆阳区文化艺术中心、黄土地质博物馆、黄土文化艺术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纪念馆、革命英烈纪念馆、榆林自然环境教育中心、榆阳非遗展示馆等场馆16个。 “陕北民歌博物馆是一个既有魅力、又有科学性的传承博物馆,把优秀传统文化留下来并传下去,让陕北民歌有了自已的家,榆阳区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了一件大好事。”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赵季平说。 2017年开通全市首个24小时无人值守图书馆和电子图书阅读平台,2018年该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同年,省古籍保护中心专家检查指导该馆古籍保护工作时,发现部分古籍(约1000多册)为国家珍贵古籍,历史价值甚高。投资2000多万元,对榆阳区文工团大院进行维修改造。经过提升改造,榆阳区文工团软硬件设施达到省内县区级一流水平,梅花小戏台成为古城老戏迷的钟爱之地。全区90%以上的行政村(社区)建成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5%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到国家验收标准。 连续10年成功举办“大美榆阳”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每年举办10多场大型文化旅游活动和200多场小型文化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提升了旅游产业发展的品质。 在榆林古城非遗展示馆常态化举办“非遗小剧场天天有展演、陕北大秧歌天天过大街、榆阳书场周周有演出”活动,梅花小戏台定期演出,常态化开展文化品牌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文旅融合发展,实现了全民共享、主客共享,进一步提高了榆阳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新编创作现代音乐剧《我的榆林小曲》;投资800万元拍摄电影《大漠巾帼情》、投资500万元拍摄电影《一件棉袄》,向建党100周年献礼;投资800万元创编的大型音乐剧《余子俊》荣获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和陕西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21年由区文工团创作地方戏剧《沙海春秋》已被陕西省文旅厅列为《2021年全省重点现实题材剧目创作计划名单》,今年将进一步精心打磨剧本,创新表演,讲述好榆林老百姓身边的治沙故事,展现时代的变迁。
全域旅游持续向好发展 从2011年首届“秋染南山·红叶传情”杏树红叶文化节开始,不断丰富“大美榆阳”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内容,中国农民丰收节、溜溜乡村音乐节等每年百余项活动推陈出新、异彩纷呈。古塔镇杏花景观入选“中国美丽田园”名单,带动了三道河则草滩风情、白舍牛滩田园综合体、“泛赵家峁”田园综合体等30多个乡村旅游景区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景点错位特色、产业高度融合、脱贫小康同步、主体多元互补、城乡统筹一体、乡音乡愁长存”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近年来,全区A级旅游景区总数达到12个,居全市前列。成功创建3个4A级景区(镇川黑龙潭、圣都乐园、陕北民歌博物馆)、8个3A级景区(麻黄梁地质公园、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府城隍庙、季鸾公园、野生动物园、军旅文化园、夫子庙文化旅游步行街、青云山)和1个2A级景区(罗兀城悬空寺),为市民旅游提供极大方便。 成功创建7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黄崖窑村、白舍牛滩村、赵家峁村、红石桥乐沙戏水、三道河则村、陈家坡村、花园沟村),6个市级旅游示范村(刀兔海则村、圪求河村、赵庄村、王刚畔村、双锁山村、郑家川村),2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鱼河镇、镇川镇),2个市级旅游特色名镇(古塔镇、孟家湾乡)。
榆阳区通过对全域景区景点实地进行踩线,初步形成三鱼线美丽田园近郊游、长城边塞风情游、乡村戏水亲子游、大漠风情游、历史文化名城游五条线路,并通过交通部门审批。
如今,生态游、乡村游、近郊游等自驾短线游呈火爆趋势。星罗棋布的1000余个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成了市民出游的首选,遍布城乡的博物馆也成为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到景区“打卡游”,更愿意选择看民俗、看历史、看文化,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深度化、特色化的品质旅游。未来,榆阳区将继续探索文化、旅游、生态之间产业融合,打造全域化的文化旅游新空间,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文博事业成效凸显 常态化开展长城保护巡查管理制度,区文研所每月至少集中巡查1次、长城保护工作站每周至少集中巡查1次、文保员每周至少巡查3次,2021年开始在日常巡查中使用“巡检卫士”APP,长城保护员通过扫描或读取标牌,按照要求进行现场巡查,拍照、录像、填写记录,切实做到巡查有计划、有内容、有结果、有审核、有依据,目前已实现我区长城巡查全覆盖。
“小时候这些‘土墩子’就是我们的游乐场,很多人都在上面玩。当时不少村民缺少文物保护意识,不知道这就是文物,在遗址周边乱掏乱涂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村民开始有了文物保护意识。”大河塔镇文保员方永华说,虽然工作任务繁重,挑战也越来越多,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不能随意破坏。” 榆阳区争取中央投资1200万元,实施了榆林市明长城遗址榆阳段文物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项目覆盖榆阳境内全部明长城遗址,建设内容包括竖立保护标志碑20个、说明牌69个,设置保护范围界桩1066个,安装保护围栏90379米,搭建观景平台3处,新建木栈道、停车场、解说阐释标识牌等。
纪念馆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生、丰富公众文化生活有积极作用,2019年5月,榆阳区纪念馆博物馆管理中心成立,随后其在场馆建设、藏品保护、开放服务、文创运营、教育传播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日益成为榆阳文旅事业发展的中心和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