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长白山管委会生态环境局获悉,今年上半年,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7.7%,PM2.5均值浓度为15微克/立方米。饮用水水质达Ⅱ类以上,主要河流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7.7%和100%。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超过95%,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超过2万个,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PM2.5浓度15微克/立方米、水质Ⅱ类、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超过2万个……长白山的生态环境质量已经成为高品质生活的标配。 如何让长白山的绿色底色越擦越亮? 近年来,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聚焦建设践行“两山”理念试验区,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擦亮生态底色,筑牢东北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升级版”。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积极发挥‘三线一单’成果在改善环境质量的源头预防作用,在项目环评审批、排污许可审查、执法监管等方面实现相关数据的统一管理与共享。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发证和登记管理全覆盖。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在全省率先创新实施林长制,持续加大巡护管控力度。”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一系列方案、政策、措施陆续发布实施,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在生态保护修复上下功夫 长白山古木参天,森林覆盖率高,负氧离子浓度高,被誉为“中国天然氧吧”,生态环境质量一直是吉林省内的排头兵,在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上也发挥着示范引领的作用。 大黄泥河是贯穿长白山池西区流量最大的一条河流,是当地的母亲河。过去,河道生态防护基础薄弱、水量小、水质差,影响和制约着池西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 2018年,当地启动了大黄泥河生态保护整治及修复工程。项目总占地141万平方米,治理河道长度约13.7公里,通过生态搬迁、河道治理、两岸生态恢复以及其他配套设施建设,大黄泥河省级绿水长廊项目达到了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目标。今年2月,大黄泥河绿水长廊建设项目获得省级项目奖补。 “20世纪90年代前,大黄泥河的水特别干净,经常有人去河里洗澡,后来大量的垃圾、生活污水等往岸边和河道里堆积,大黄泥河的水质越来越差,大家都远离这又脏又臭的大黄泥河。自从对大黄泥河整治及修复后,垃圾不见了、河水变清了,我们没事儿就去河边遛弯儿。”居住在池西区40余年的李大爷介绍时满脸笑容地说。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忠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真正实现了“两山”双向转换。 动植物种群数量逐步增加 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地球同纬度最典型、保存最为完好的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保存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珍稀濒危生物物种。 “近两年,通过不断加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促进了长白山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国家山水林田湖草项目本底调查中发现,长白山保护区植物资源现有1669种,种类增加了10属50种;菌类资源现有794种,增加了新记录种36个,新种2个;动物资源个体数量呈增加趋势。”长白山科学院科技处处长尹航介绍说。 特别值得的一提是,长白山保护区的中华秋沙鸭、东北红豆杉等重要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也在稳步增长。中华秋沙鸭在全球现有种群数量不足2000对,在我国约160对,在吉林省约145对,占全国繁殖种群90%以上。丰富而多样的生态优势成为吉林省绿色发展一抹生动活泼的靓丽色彩。 “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横山保护站红外相机已经不止一次捕捉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紫貂了,黑熊、马鹿我们也经常能看到。”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 随着长白山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一些稀有濒危的生物物种也频现身影。 污染防治攻坚更加坚实有力 记者了解到,今年,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启动了全域“碧水保卫战”。通过持续开展对全区75个入河排污口再排查,实现标识清、底数明,常态化监测监管。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建立水环境分析管理机制。河湖四乱清理、重点场所地下水监测监管进入常态化。雨污分流、城镇污水管网、老旧破损管网改造工作也是扎实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