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民生快报 乡村振兴 民生论坛 基层传真 民生与法 民生与教育 民生与健康 民生与环境

民生与环境

旗下栏目:

榆阳:绿满山川富百姓

来源:民生在线 作者:高忠平 雷元元  发布时间:2021-07-22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榆阳区历届党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地带领全区人民坚持南治土、北治沙、齐治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开展三年植绿大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三环三带七园七廊道全域生态治理等造林
  新中国成立以来,榆阳区历届党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地带领全区人民坚持南治土、北治沙、齐治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开展“三年植绿大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三环三带七园七廊道”全域生态治理等造林绿化活动,榆阳区林木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1.8%提升至45.8%,增长24.44倍;林木保存面积从19万亩增加到482.2万亩,增长24.37倍;境内57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有效治理,绿色成为榆阳大地主色调。
 
 
  聚力“增绿”工程 让绿水青山更美
 
  春意盎然显生机,植树造林播新绿。每年三、四月份,榆阳区的广大干部群众都会抓住春季造林有利时机,用自己的双手,在山峁上、道路旁、景区内、房前屋后,将一颗颗新绿栽种在榆阳大地上,掀起一波又一波全民义务植树热潮。整整40年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让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全区累计完成义务植树1000多万株。
 
  “榆林的七里沙过去是一片荒漠,看不到一点绿意。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响应政府号召来到这里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当时才10岁左右,如今能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为榆阳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我特别骄傲。”纪志荣是榆阳区牛家梁林场场长,从最初参与义务植树到成为一名职业“植绿人”,他和他的治沙团队已经让这个曾经名副其实的“七里沙”被数十万亩的林木所覆盖,像绿色海洋一样包围着榆林城区,成为城市的“绿肺”。
 
  近年来,榆阳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但在历史上,这片土地曾因黄沙侵袭而被迫三次迁城。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遭受毛乌素大漠的风沙侵袭,北部滩区黄沙满天,南部山区水土严重流失,“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沙窝窝里滚爬着无数穷苦无助的贫民,形成了沙进人退痛苦无奈的尴尬局面。
 
  七十年来,一代代榆阳人北治沙、南治土、齐治水,与风沙艰难斗争,把一片片大漠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从根本上扭转了生态脆弱的局面。进入21世纪,随着“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工程的深入开展,曾经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已成为人与动植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之地。
 
  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榆阳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统筹推进“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和“三环三带七园七廊道”全域生态建设,五年累计完成营造林67万亩,人工种草20万亩,义务植树711.3万株,美丽乡村绿化60个,绿色廊道绿化与提升510公里,全区林木保存面积482.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5.8%,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创造311天的新纪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共处、相向而行。“生活在榆林我感到很幸福,一年四季都可以享受地地道道的‘榆林蓝’。”市民李女士说。
 
 
  夯实“护绿”职责 让乡村美景永驻
 
 
  麻黄梁镇位于榆阳区东部,煤炭资源富集,镇内遍布大小煤矿、洗煤厂、散煤销售厂数十家。煤炭企业注重产能释放而忽视生态环境的治理,让曾经的麻黄梁镇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连林草上都覆盖着煤灰。2014年榆阳区启动了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社区)、美丽农居“三个美丽”建设,开启了以改善全域生态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为核心的乡村面貌大提升行动。到2016年底,完成金鸡滩等6个美丽小镇建设,打造什拉滩等20个特色鲜明、各美其美的新型村落,新建500个美丽农居示范户,实施400户农村危房改造项目。而煤矿分布最多的麻黄梁镇也开始转型发展全域旅游,在去年国庆节前建成开放了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如今已成为陕北乃至周边省市游客研学打卡的网红地。
 
  从2017开始,榆阳区下硬茬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打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枪”。围绕“一拆三改”“四区分离”“五化同步”的人居环境整治新模式,启动实施“百村示范、整区提升”工程,建设了一批全市乃至全省领先水平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区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农民群众的生活习惯得到明显改善。夏日,行走在榆阳大地的秀美乡村,仿佛走进了一个又一个“五彩斑斓”——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全新的农牧文化田园美丽乡村,别开生面的自然美景里,写满了人间最别致的人文风情;青云镇郑家川村,千亩万寿菊竞相开放,让游客充分体验浓郁深厚的中国农耕文化和乡土风情;小纪汗镇井克梁村大力发展紫花苜蓿种植,不仅让毛乌素沙地再现盎然绿意,更为全区羊子养殖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绿色发展的基础。
 
  2020年初,榆阳区出台森林草原防火戒严“一号令”,全面打响遏制火情“歼灭战”,宣传动员形成全社会爱绿护绿强大合力,全区火情较往年频次、范围大幅减少。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期间,榆阳区在火灾隐患排查、重点区域巡护的基础上,还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加大防火宣传力度,倡导群众用鲜花寄托哀思,引导群众转变传统祭祀习惯,实现森林草原“零”火灾。“清明期间我们集中力量,开展拉网式森林草原火灾隐患大排查,进一步落实火灾防控主体责任,夯实森林草原防火基础设施,提升火灾处置应急能力,全力保障森林草原安全。”榆阳区防汛抗旱防灭火保障中心主任张坚说。
 
  同时,该区严厉打击非法开垦未利用沙地行为,常态化开展封山禁牧,全面加强森林草原病虫害防治,不断提升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全力守护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效。
 
  做强“用绿”文章 让“金山银山”长存
 
  阳春三月,在榆阳南部的山峁上,漫山杏花竞相盛开,周边游客纷至沓来。以杏树文化旅游为主导的古塔镇,“春赏花、夏采果,秋观叶、冬踏雪”早已成为广大群众的“旅游习惯”。
 
  “来到杏树林仿佛走进了一片世外桃源,粉色的杏花爬满枝头,春风吹来清香扑鼻,而且这里玻璃栈道、彩虹滑道、空中漂流等游乐项目新鲜刺激,农家美食、窑洞民宿样样俱全,每次来都觉得不虚此行。”游客高丽竖起大拇指说。
 
  有了好风景,不愁“好钱景”,群众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古塔镇赵家峁村村民张春米就在政府的引导下,借着乡村旅游兴起的势头,在村里开了一家食汇农家乐,于2016年高质量脱贫。“村里这几年的发展势头强劲,吸引了好多村民回村创业,游客多了收入也增加了,去年一年我家的人均纯收入就达35000元,和2013年相比增长了10倍多,日子越过越红火,大家伙儿的干劲儿越来越足。”张春米告诉记者。2016年以来,村民连续四年分红500多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260元。据统计,2020年榆阳区游客接量突破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73亿元,“十一”黄金周接待游客达46.5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74亿元。
 
  在乡村旅游业态不断丰富的基础上,榆阳区还依托大扁杏、樟子松、长柄扁桃、沙棘等基地,大力发展杏仁粉、开口杏仁、沙棘饮品等下游深加工产品,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其中,南部山区16万亩大扁杏在丰产年份可产杏核230万公斤以上,产值超2000万元,生态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日益凸显。
 
  同时,该区积极响应全省苹果“北扩西进”战略部署,将山地苹果确定为三大新兴主导产业之一,累计新增优质果树5万亩,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改善了南部山区生态脆弱的现状。2020年,该区围绕建设“中国草业明珠”目标,把草业和草食家畜养殖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主要产业大力培育,成功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科技实力、机械化水平高,产品质量优良”的饲草种植企业、草产品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了“千家万户种草、种养大户种草、股份合作社种草、农业龙头企业种草”的强劲发展势头,构建起草畜一体、循环发展的新格局。“过去,我一直认为种草挣不了多少钱,但自从去年家里种植了300亩苜蓿,一年收入了近40万元。”芹河镇张滩村村民张桂杰高兴地说,“优质饲草是我们农民增收致富的强势产业,我今年要继续扩大种植规模。”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榆阳区将立足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核心板块,争创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新标杆,重点做好‘南果、北草’产业发展布局,进一步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多措并举激活林业发展要素,提升优质林产品供给能力,助力乡村振兴。力争“十四五”末完成造林 50 万亩、人工种草 50 万亩,林草保存面积突破 50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7.8%,全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空气常新的“大美榆阳”。
责任编辑:齐敏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