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区经济总量超千亿,常住人口近百万,综合实力跻身陕西五强区、全国百强区,既是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国家能源重镇,也是农村改革、三产融合、农业机械化等十多个“三农”领域的“国字号”示范样板,已成为新时代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敢为人先锐意改革 促进农民富裕富足
“十二五”以来,榆阳区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饱含“三农情怀”、遵循“三权分置”、抓实“三变改革”、明确“三条路径”、促进“三产融合”,蹚出了一条抓改革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从2013年在省级贫困村赵家峁试点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到2017年总结经验、因地制宜整区推进,再到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学习推广的先进典型,“榆阳模式”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充分肯定。在东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破解人口外流和村庄空壳问题,使20多万亩效益低下、濒临撂荒的耕地焕发生机,推动8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在北部风沙草滩区推行“资源性资产股份合作制”,破解土地细碎化与生产经营效益不高问题,实施“一户一田”互换并地50多万亩,创新社会化服务降本增效,建成了一大批规模适度、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基地、田园综合体和家庭农牧场。在城中村、城郊村推行“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促进集体经济公司化、基层治理社区化,有效解决了村集体资产管理和利益分配问题。在乡镇层面组建股份经济联合总社,在区级层面成立农投公司,形成了资源要素纵向整合、优化配置的新格局。
通过深化改革,全区共成立乡镇总社21个、村(组)合作社411个,界定成员35万人,颁发股权证11万本;有效调整了生产关系、盘活了资源要素、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打通了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2020年,全区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7.4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28元。
科学布局彰显优势 实现农业高质高效
榆阳区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动30万亩脱毒马铃薯、65万亩高产玉米、15万亩优质小杂粮提质增效、连年丰收,有力保障了粮食安全。大力发展10万亩优质果树、10万亩大漠蔬菜、10万亩优质饲草,100万只榆阳湖羊、10万头优质肉牛,以及中药材、富硒功能农业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构建起了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新兴主导产业体系。
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30余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50余万亩,推广马铃薯间作套种、双垄沟播高产玉米、盐碱地“种稻洗盐”和特色果蔬优质栽培等多项新技术,良种良法配套推广率达到95%以上,粮食单产较“十二五”末提高了10个百分点。
强力推进优势产业全程机械化,积极推广“生产在户、服务在社”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全区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4%,建成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和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1家、现代农业园区47个、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17家、示范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20家。
2020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48.7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8.88亿斤,实现农业总产值82亿元,正在从传统农业大区昂首阔步迈向现代农业强区。
夯实基础整治环境 推动乡村宜居宜业
近年来,榆阳区创新实施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农居“三个美丽”建设,优化镇村规划布局,滚动推进集镇更新,统筹推进“路水电气讯”升级改造和农村厕所革命,全面补齐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短板,推开了乡村建设日新月异的新局面。
特别是2017年以来,持续打响一波又一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人民战争,坚决拆除废弃房屋棚圈和农村违建,推进农房、圈舍、厕所“三改合一”,实施规模种植区、清洁养殖区、宜居生活区、综合服务区“四区分离”,实现美化、亮化、净化、绿化、气化“五化同步”,建立“群众自筹自治+政府奖补引导”的长效机制,农村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深刻变化。
全区上下围绕“五大振兴”,瞄准全国示范标杆,一体推进农村基层党建、生态文明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等重点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塞北大地上铺展开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画卷。
新征程赋予新使命,新时代创造新业绩,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广阔道路上,奋进中的榆阳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省市各项决策部署,正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加优异的成绩,全面开创共同富裕的新格局,奋力谱写追赶超越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