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民生快报 乡村振兴 民生论坛 基层传真 民生与法 民生与教育 民生与健康 民生与环境

民生与环境

旗下栏目:

绿水青山映驼城~榆林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来源:民生在线 作者:榆林日报  发布时间:2021-12-08
摘要:今年以来,榆林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抓重点、破难点、补短板,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春天绿意盎然、夏日绚丽缤纷、秋季金色满园、冬季银装素裹,不同季节的榆林,都能欣赏到不一样的美景。”如今,生态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已成为榆林市民最真切的感受。
 

 
  幸福感的背后,是全市上下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结下的硕果。今年以来,榆林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抓重点、破难点、补短板,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标本兼治,让古城碧水常流
 
  11月26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化验室看到,干净整洁的操作台上,各类检测仪器以及大大小小的器皿、试剂有序摆放,工作人员正在对出水口采集的清澈水样进行检测。
 

 
  经过加药、加热消解、冷却、滴定等一系列环节后,检测结果显示,COD监测值小于30mg/L,氨氮、总磷、总氮等其他各项指标全部符合陕西省黄河流域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
  “浑浊的进厂污水甚至达不到农业灌溉标准,经过我们新工艺处理后的尾水,可作为再生水用于电厂冷却水、城市道路和园林绿化的浇洒灌溉等,能有效节约地表水资源。”市第三污水处理厂生产科科长武占飞表示,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还通过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系统上传,实时接受省市环保部门监督。
  据了解,市第三污水处理厂位于榆阳区三岔湾草沟大桥南,总占地136亩,建设总规模10万吨/日,其中一期规模5万吨/日,目前采用最先进的“AO(多段多级进水)+深度处理”污水处理工艺。自今年8月份启动试运行以来,主要承担着富康路以南、上郡路、刘官寨、青云镇等片区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作,每天处理污水3.8万吨。
  “明年我们计划将科创新城的1万多吨/日污水纳入进来,届时一期项目将达到满负荷运行。”据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厂长高阳介绍,该厂还将加快推进二期项目建设,建成后污水处理规模达到10万吨/日,可满足约50万居民生活污水处理需求,彻底解决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污水排放激增与处理能力不足的矛盾不断攀升。对此,我市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规模以上污水处理厂23座,污水处理能力达45.38万吨/日。同时,对日处理2000吨以上的生活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提标改造,全力推进雨污分流改造,14座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厂已全部达到黄河一级A标准。
  污水处理实现提质增效只是我市深入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
  为守护好一城碧水,今年以来,我市重点围绕16个国考断面“一断一策”达标方案,紧盯水质变化,及时预警整治,对境内389公里黄河干流、2632公里岸线和27条支流排污口进行全覆盖排查,黄河干流75个问题排口已全部完成治理,黄河支流154个问题排口已完成治理151个。同时,深化黑臭水体治理,中心城区榆阳河、沙河、榆溪河黑臭水体全面消除。今年前三季度,全市16个国考断面整体水质改善了38%,改善幅度位居全国第三。
 
  循环利用,让工业固废“重生”
 
  在横山区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粉煤灰、气化渣等工业固废通过管道运送至生产车间,经过分级分类改性预处理、混合搅拌、高压成型、切割等多个工序,“工业垃圾”在高值化利用技术加持下,被加工成海绵城市透水砖、仿石砖、轻质隔墙板等各类新型环保建材。
  作为省、市政府招商引资落地的重点环保产业项目,横山区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固废资源循环利用项目,让一无是处的工业固废重获新生,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由于价格低、性能好、环保无毒等特性,我们生产的环保建材深受市场欢迎,产品供不应求。今年公司已累计消化工业固废80多万吨,生产各类环保砖400多万块,产值300多万元。”横山区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耀喜告诉记者,待公司全力释放产能后,每年可“吞下”500多万吨工业固废。
 

 
  榆林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现有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我市工业产废企业数量多、体量大,工业固废产量逐年递增。据统计,全市历年总堆存量约为1.5亿吨,大量的工业固废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因此,绿色榆林的发展,必须解决好固废污染问题。
  今年以来,我市在固废综合利用方面不断加码,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一般工业固废的“五个一”工作思路,即编制一个规划,出台一个办法,搭建一个平台,打造一条产业链,打造一支队伍,积极探索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新路径。
  截至目前,《榆林市“十四五”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正在组织专家评审;制定了《榆林市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试行)》,于8月1日通过市政府审查并正式实施;依托互联网、物联网等打造的榆林市工业固体废物信息管理平台,正在上线调试,预计年底投运;启动了大宗工业固废产业链建设,出台《榆林市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链工作方案》,确定第一批13个示范项目和46家重点产废管控企业;开展了固体废物环境专项执法检查,累计全覆盖检查企业640多家,立案140余件,处罚1500余万元。
 
 
  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下一步,我市将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快矿井充填、矿坑回填、建工建材、高值材料及跨产业链接等产业培育,由点及面推动固废的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强化源头管控力度,细化产废单位主体责任,不断提高固废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并通过建立产废、贮存、运输、处置利用闭环管理,逐步实现全市固废环境管理全覆盖。
 
  精准施策,让蓝天白云常驻
 
  在位于市生态环境局的“空天地”一体化综合管控平台大屏幕上,榆林中心城区14个街道办事处和全市重点乡镇、重点工业园区的各项污染物实时监测数据不停滚动,工作人员在认真作着记录……
  “空气质量管控平台的不断完善,为大气污染精准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榆林市大气污染治理中心副主任王文圣介绍,为全面提高大气污染防治水平,我市累计投入1.8亿元打造“空天地”一体化综合管控平台,目前已建成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87座,监测的污染物包括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六项指标。
 
 
  “管控平台一旦发现监测区域内空气污染物指标上升,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并通过指挥调度中心下发污染事件,及时处理污染问题。”王文圣告诉记者,该平台采用大数据技术,引进大气污染物扩散与空气质量状况模拟软件,按照空气质量变化规律和趋势,科学合理的分析和预测未来空气质量变化,根据不同季节下不同污染物对空气污染程度的贡献率制定污染物减排调控政策,为开展精细化大气污染防治提供高效、科学的依据。
 

 
  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污染物减排同样是关键。
  针对车油路污染问题,大力淘汰老旧车辆,全市所有加油站全部安装三次油气回收装置,过境线重中型货运车辆实施限行,着力降低氮氧化物排放污染。
  针对生活源污染问题,建立了市县镇村四级环境监管网格,4800余名网格员专职处理餐饮油烟、建筑工地等日常环境污染问题,其中烟花爆竹禁限放,连续两年春节期间管控效果全省最好。
  针对煤尘污染问题,2019年以来累计建成运煤专线6条,并投入90多亿元,600多家涉原煤储存企业建成环保型储煤场。积极开展散煤治理,成功申报为北方清洁取暖试点城市,中心城区已清洁改造2.92万户,2021年已基本实现散煤“清零”。
  针对道路扬尘、建筑扬尘污染问题,定期清扫国省县道,重点干道安装道路智能降尘系统,建筑工地全面实行“六个百分百”,城区裸露土地及时覆盖,扬尘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今年1至10月份,我市空气质量位列全省第五,改善幅度全省第二。
责任编辑:齐敏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