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评全国首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先进典型、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示范县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荣膺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县区、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国家采煤沉陷区治理示范县区、全国文旅融合示范县区称号,赵家峁村跻身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色草湾、三道河则、黄崖窑等6个村被评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从6年前的“三个美丽”工程建设起步,到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再到积极投身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榆阳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全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画卷的同时,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绿水青山更美 碧水蓝天永驻
阳春三月,从榆溪河湿地到河口水库,大量北迁的候鸟停歇觅食,为榆阳大地增添了勃勃生机;炎炎夏日,距中心城区仅半个多小时车程的野生动物园,成为广大市民走近小动物、亲近大自然的“团宠”;金秋时节,被誉为榆林城“东西两肺”的季鸾公园、大墩山公园风景如画,周边市民或锻炼或休憩,怡然自得……
近年来,榆阳区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精准发力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治理工程,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但在历史上,这片土地长期遭受着毛乌素大漠的风沙侵袭,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区林木覆盖率只有1.8%,“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正是当地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此后,一代代榆阳人北治沙、南治土、齐治水,从根本上扭转了沙进人退、生态脆弱的局面,把成片的大漠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随着“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工程的深入开展,如今该区林木覆盖率已提升至50%以上,绿色成为了榆阳大地的主色调。与此同时,曾经每年发生30余次的沙尘暴,近来在榆阳已几乎销声匿迹,每年的扬尘天气也由100多天降至10天以下,曾经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真正让人能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碧水、记得住乡愁。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榆阳区生态建设的经济效应也已全面展现。百万亩大扁杏、樟子松、长柄扁桃、沙棘等基地初具规模,开口杏仁、桑叶茶、沙棘饮品等经济林深加工产品深受市场青睐,全区经济林保存面积突破16万亩,2019年林业总产值达8.7亿元。
“生态新路是清晰的、美好的,只有长期不懈坚持下去、一代一代抓出成效,良好的生态环境才会成为人民生活的支撑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榆阳乃至榆林良好形象的发力点。”今年8月,在由陕西师范大学和榆阳区政府联合举办的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暨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上,市政协副主席、榆阳区委书记苗丰在致辞中如是说道。
农村集体产改 铺就振兴之路
时下,方兴未艾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正在铺就乡村全面振兴的康庄大路。
早在2012年初,榆阳区就邀请国内一流专家团队,探索提出依靠“产权推动”发展现代农业的设想。2013年9月,深度贫困村古塔镇赵家峁村作为试点村,全面启动整村土地流转、组建股份合作社工作,积极探索推行产权制度改革。
短短五年过后,在2018年11月召开的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推进会上,国家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对榆阳区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给予了“‘榆阳模式’改革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成效突出,取得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推广价值”的评价。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有关领导还曾表示:榆阳区搞活了农村经济,做法符合国家当前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路径,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改革和脱贫攻坚探索出了新路子,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谈及榆阳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生态成果共享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据了解,在该区各行政村确定的股份类别里,必有一支股叫“林权股”,就是让群众自愿拿出大扁杏等经济林、樟子松等生态林的林地经营权,折股量化到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之中。而各合作社在规划本村长远发展时,除立足“一村一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外,重点打的还有生态成果共享牌。
春可踏青最美田园,夏可避暑森林公园,秋可遍赏满山红叶,冬可观赏雪后塞北。近年来,榆阳区通过大力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涌现出了“泛赵家峁”、白舍牛滩、三道河则等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乡村旅游景区,它们向游客提供的核心旅游体验,便是榆阳人数十年如一日征沙治土的生态建设成果。
从赵家峁村的“摸着石头过河”,到总结形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榆阳模式”,如今的榆阳乡村纷纷激活了沉睡的海量资源,向着优美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享的“3.0版本”快速迈进,并让广大农民群众一同踏上了通往全面小康的“快车道”。
生态宜居宜游 群众全面受益
有山有水有灵气,有花有树有生机。
行走在榆阳大地的秀美乡村,仿佛走进了一个又一个“五彩斑斓”——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全新的农牧文化田园美丽乡村,别开生面的自然美景里,写满了人间最别致的人文风情;青云镇郑家川村,千亩万寿菊竞相开放,让游客充分体验浓郁深厚的中国农耕文化和乡土风情;小纪汗镇井克梁村大力发展紫花苜蓿种植,不仅让毛乌素沙地再现盎然绿意,更为羊子养殖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全区煤矿分布最多的麻黄梁镇开始转型发展全域旅游,成功打造省级黄土地质公园;以杏树文化旅游为主导的古塔镇,春观杏花、秋赏红叶早已成为不少市民的“旅游习惯”。
栽下的是苗木,长出的是生态,积淀的是文化,惠及的是子孙后代。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榆阳文旅融合模式的构建,体现的是该区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同视之的初心不改与孜孜追求。如今,绿水青山已成为“大美榆阳”生态文化旅游系列活动的重要支点,其撬动的不仅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思想解放,开启了新时代榆阳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大门,更实现了“留住绿水青山,换得金山银山”的可喜成就。
而这一切成就的取得,绝非一日之功。
2014年,榆阳区以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社区)、美丽农居“三个美丽”建设为起点,开启了以改善全域生态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为核心的乡村面貌大提升行动。2018年,该区又全面铺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并将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同时,榆阳区还统筹推进矿区基础设施升级、煤矿采空区综合治理、矿井疏干水综合利用、矿区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让每年1亿多立方米的净化达标矿井水滋润榆阳大地草木成荫,将数百平方公里的采煤塌陷区改造成为生机勃勃的田园综合体,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